首页评论正文

择日出击:“伊斯兰国”的恐怖攻略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7-01 22:28:54

摘要:6月26日,是个震惊世界的黑暗日。一天内,欧洲的法国、北非的突尼斯和西亚的科威特,连续发生三起与“伊斯兰国”武装相关联的恐怖袭击,造成近7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择日出击:“伊斯兰国”的恐怖攻略


    6月26日,是个震惊世界的黑暗日。一天内,欧洲的法国、北非的突尼斯和西亚的科威特,连续发生三起与“伊斯兰国”武装相关联的恐怖袭击,造成近7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这波袭击的外溢效应在于,世界感受的不止是这个恐怖组织的冷血与残忍,而是它对连环袭击和特殊日子的偏好,这种规律一旦成为公众认知,便会形成巨大恐怖预期,产生虚实结合的恐怖攻略和效果。

    6月26日早晨,法国东部伊泽尔省某美资工厂,一个极端分子将其雇主斩首后,又试图点燃多个煤气罐,以自杀袭击方式结束整个行动,但最终被制服,其嫌疑同伙也在被追捕过程中。这是自“沙尔利周刊”血案后又一起“带有明显恐怖主义色彩”的袭击案,两者之间相隔仅仅半年。

    在与法国隔地中海相望的突尼斯旅游名城苏塞,两名武装分子驾驶快艇,闯进“皇家马尔哈巴”酒店海滩,对正在享受阳光和海浪的西方游客挺枪扫射,先后造成41人死亡,30多人受伤,死难者中多为英国人。这是自3月18日突尼斯巴尔杜博物馆袭击血案后又一起针对外国游客的恐怖袭击,那次23名死难者中20人为日本和欧洲公民,两案相隔才3个多月。

    科威特,一个平静得几乎被世人忘却的波斯湾袖珍王国,也成为这波袭击的目标。当天晌午礼拜结束时,一名来自沙特的恐怖分子在同伙接应下,进入科威特城萨迪克伊玛目清真寺,引爆身上的炸弹,摧毁了这座什叶派穆斯林的宗教场所,并导致27人死亡,222人受伤。这一袭击打破该国20多年没有发生重大恐怖袭击的历史纪录。

    “伊斯兰国”事后认领突尼斯和科威特两起袭击。尽管尚无证据表明法国的斩首事件也是“伊斯兰国”分子所为,但其手法完全是该组织流行的处决方式,现场也留下“伊斯兰国”的黑色战旗和文字标语。可见,作案者至少是受到“伊斯兰国”武装教唆和激励的“独狼式”恐怖分子。

欧亚非连环恐怖袭击已凸显反恐形势的严峻,更在血泊中激起思考的涟漪:这三起袭击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恐怖逻辑又是什么?其实,作为“基地”组织的升级版,“伊斯兰国”武装承袭了母体的恐怖基因,不仅喜欢多点同时作案,而且偏好选择纪念性和标志性日期,以达到恐怖目的。连环袭击的特点也许早已为公众所知,如1998年同时袭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美国大使馆;2001年劫持多架民航机袭击世贸双子塔和五角大楼等美国本土目标;2003年11月中旬两次在伊斯坦布尔制造连环爆炸……但是,偏好数字的特点,除“9·11”这个特殊日子外,一般为公众所忽视。

    首先,为何是斋月?斋月是伊斯兰最神圣的月份,穆斯林认为,先知穆罕默德就是在斋月受到天启而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古兰经》就是在斋月降示的。据正统伊斯兰教义,斋月是和平之月,杜绝任何战争、暴力、争讼行为乃至邪思杂念。但是,这一传统在现代中东已被践踏,从1973年的埃及“斋月战争”到两伊战争期间的斋月讨伐,斋月的神圣光环已被劫持和玷污。“伊斯兰国”武装同样如此,其发言人阿布·穆罕默德·阿德南6月23日号召追随者发动袭击,让斋月变成“异教徒、什叶派和背教者的灾难时光”,并妄称所谓“斋月烈士”将得到真主十倍的恩赐。

为何是26日?这一天是星期五,穆斯林主麻日,即集体礼拜日,也是穆斯林国家的公休日,而且是举办红白事的好日子。这一天又是穆斯林今年进入斋月后的第二个主麻日,被“伊斯兰国”武装及其追随者视为动手的“D”日,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一天对“伊斯兰国”而言,也具有纪念意义,因为29日是该武装所谓的“建国”周年纪念日,还是其政教领袖“哈里发”易卜拉辛·巴格达迪的寿辰。此后的7月4日,又将是巴格达迪首次公开布道的日子,更是“伊斯兰国”头号敌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因此,选择26日和星期五重叠的日子作案,完全符合“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一脉相承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这种痴迷数字的恐怖主义袭击方式,具有强烈的设计感和代入感,极易记忆且逐年循环,并体现出鲜明的塑造意识和把控印象,甚至可以形成某种节奏和间隔,进而产生强烈的恐怖预期,即每一个发生过特定事件的日子,都可能是“伊斯兰国”及其追随者发动袭击的“D”日,触发各国情报部门的预警,抬升防恐反恐的级别和色差,进而在公众中传播恐慌情绪。也许届时虚惊一场,但是,这种恐怖暗示、恐怖联想而引发的恐惧张力相当强劲,实质上已发挥“不见血光胜似血光”的恐怖之效,而且几乎无需任何投入。这种软杀伤,也许是“伊斯兰国”从母体完整继承的致命基因。

“基地”组织对非传统作战最具杀伤力的所谓“创举”,并非“9·11”式恐怖行为艺术,而是向全球遍洒“基地主义”或“本·拉登主义”思想病毒,并配套以就地取材、人自为战、遍地开花和滥杀无辜的恐怖袭击范本。“伊斯兰国”不仅对此全盘接收,而且借助对网络和移动技术的掌握,以及高超的传播技巧加以扩大,并以比“基地”更野蛮、更残酷、更无底线的杀戮方式,如集体枪决俘虏、集体斩首人质、公开蓄奴贩奴等,将恐怖主义演绎到极致,而其列土封疆、定都建国、设立元首、划分省份等“国家化”的控制形态,远比“基地”虚拟的乌托邦更具体更现实,也更加具有蛊惑性和难以对付。

三起袭击及其引发的巨大伤亡和全球性恐慌,已证明反恐战线的漫长和脆弱,证明美国主导的中东反恐战争的效率低下,证明“伊斯兰国”不仅有能力维持其势力范围的现有存量,还有能力杀到外线扩大战果获得增量。这种对比必然重挫反恐阵营的信心,也将刺激更多的极端分子追随“伊斯兰国”,或模仿其行为方式和作战式样,进而使反恐战争陷入令人疲倦和神伤的消耗战和拉锯战。

国际反恐联盟如果不改变目前三心二意、各怀鬼胎的现状,不调整仅靠定点空袭的军事策略,就很难看到“伊斯兰国”占据叙利亚和伊拉克半壁江山现状的终结,也无法削弱多点袭击、防不胜防的反恐态势。巴格达迪及其恐怖王国的“坚不可摧”,会误导更多迷失自我的极端分子,并为他们提供投奔或舍身效命的有形堡垒。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