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里的“德”之解

作者:司德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7-01 17:23:44

摘要:三十八章是《道德经》下篇《德经》的首章,读懂了这一章,老子“德”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道德经》 里的“德”之解

  三十八章是《道德经》下篇《德经》的首章,读懂了这一章,老子“德”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本章分四部分。

  一、道德的变迁。

  1、原文的解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德,《说文解字》升也、登高、攀登的意思。古文德通得。《新华字典》:①好的品行。②道德。③信念。④恩惠。老子德字的意思是道德的提高与完善,即升的意思。通假字得,是指获得的名利。

  上德,下德是指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上德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下德是相对于上德来说的道德水平低下。下德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非常高的道德情操。上德是发自内心地将名利看得很轻,所以道德高尚。下德反之,是将自己名利的获得看得很重,所以道德变得低下。下德仅仅是相对于上德有了程度的变化,仍然是出自内心的好品行。“上德若谷。”(四十一章)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把自己当作幽深的山谷一样,低姿态,又默默无闻。上德基本就是“玄德”,也就是道的境界了。

  无为,无意的行为,自然的行为。不是不做,是不做有违道的行为。

  仁,《说文解字》亲也、人与人相互亲爱。《新华字典》:①同情,友爱。②敬辞。③果核的最里面的部分。这里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情。上仁,大爱。

  义,《说文解字》己之威仪也。从羊,从我。指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新华字典》:①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②感情联系。③意义,意思。④认作亲属。这里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上义,大义。

  礼,《说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新华字典》:①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行的仪节。②表示尊敬的态度或动作。③礼物。这里是等级制度下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上礼,大礼。最懂礼节,最高礼节。

  攘,《说文解字》推也。本义推让,退让。

  原文的意思是:具有上德的人,形式上看似没有德,但内心和行为无不体现出真正的德。相对来说下德的人,表面上无不体现德,但其内心和以及和内心相符的行为从未有真正的德。具有上德的人自然流露的行为都不是有意为之的,下德的人所做的事都是有意识安排的。具有大爱之心的人,也就是上仁之人做事是自然流露,不会有意为形式而做。即使是号称最仗义的人做的事也是有意识去做的,已不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最懂礼节的人以最高的礼节去接待,但没有人响应他,这时这个礼节就会被甩手扔在一边。

  2、得与德

  古时“得”与“德”通假。究其实对待“得”的态度也就是“德”。德本质上是对获得的名利的态度。动物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为了个体的生存,个体独自占有。另一种是为了种群的繁衍,集体占有,只要事物充足,基本是均分。不足则由强到弱,次序分配。动物就是这样,永远在追求下一餐,永远只要吃饱了就行。所以,动物无所谓尊老爱幼,没有道德不道德,它本能地如此,一如既往地生存下去。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也具有这两个特征。但是,由于人类大脑的进化,又与动物有了极大的区别。

  大脑进化,使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大脑使人成为智慧生物,使人有了理智,也有了情感。大脑耗能惊人,代价是人的肌肉逐渐退化。个体的人逐渐不能独自面对自然,群体的合作成为必需,人们逐渐由小群体,走向了更大的群体。人的社会性随之产生。社会分工也随之产生。社会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行业有了区别,生产有了剩余。对于剩余的态度,就有了公与私的产生,道德由此产生。由于人的社会性,人们又必须满足自己群体的每个个体的需求,否则,种群就要被消灭。人们必须自我约束私欲,维护集体生存。社会公德产生。另一方面,人为了生存,强势群体会不择手段地占有其他群体的利益,以满足自身群体的生存。就是在群体内部,强势的个体,除满足群体成员的一般需求外,又有个人过得更好的贪欲,会占有更多的利益。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于是产生。德是人的意识所产生,是人们对事物是公或私的态度。老子的德是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内心具有的敦厚和朴实。它对应的得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利益均沾的合理分配。

  3、德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帮助了万物生长,却从不争功。这些行为都是一般的人不愿去做的。所以水和道是差不多的。

  “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成功了,就引退,是天道。春天种子发芽生长,春天就退走了。夏天植物生长开花,夏天引退了。秋天果实成熟,瓜熟蒂落,秋天消失了。冬天果实储藏起来,冬天隐身了。天道就是这样。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生产了万物并养育了它,生养了万物但并不占有,帮助了万物但不居功,使万物长大了并不主宰它,这就叫最深厚的品德。也就是玄德。玄德不是和水、和天道很像吗?

  玄德同道也是差不多的了。上德同道也差不多。玄侧重于厚薄,上侧重于高低,意思一样。

  4、从社会发展史看道德的变迁

  可能二万多年以前,在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期,或许这时的人们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的劳动收获都仅仅能够果腹,没有剩余,人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努力劳动,不饿肚子,维护种族的生存。没有私心、私欲。人们是纯朴的、厚道的,是自然而然地生活着的。这一时期的人都是上德的,也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或者说,由于生存艰难,私心被压制,这一时期的生活与道的要求是一样的,是没有私心,顺其自然的生活、劳作。

  大概一万多年前有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力提高,收获有了剩余,分配有了多少的区别。对剩余收获有人产生了占有的欲望,是满足一己私欲,还是维护族群的公共利益,有道德和没有道德的观念随之产生。一些个体强势者,打着道德的旗号,做着占有公共利益的行为。历史进入了下德时期。私心开始产生,但纯朴厚道仍是大势所趋。下德时都有分配,但分配不均。

  尧及尧以前应该是以仁治国。尧作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社会化程度更高,等级制更明确,社会承认收获分配的不公,但对于所爱的族人,还是能得到分配,所恨之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史记》:尧爱民若子,百姓爱他如“父母日月”。仁是爱心。上仁是出于内心的大爱,与下德相近,但仍有区别。有所爱,就有所不爱。仁比德要差一点。因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的上德(即德善)是无论好与不好,喜欢不喜欢,一律都善待。而仁侧重于对亲朋好友的爱,不亲者不爱。也就是亲爱的人,哪怕不应该得到,由于出于亲情还能够得到自己的社会分配。而爱之越深,恨之越切。所恨的人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尧以后的舜禹时期大概是以义治国,因为禅让制的基础是义。私欲之心同尧以前相比又增加了许多,部落联盟的领袖还在按规矩地“公”推“公”举。尽管这个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夹带私货。但禅让制度本身就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公正合理性,否则得不到部落的认可。这个公正合理就是义了。义是合适与否。只要符合习惯,只要约定俗成,与人内心的爱没有关系。由于没有爱心,部落头领私欲进一步扩张。事实上,分配已经比过去有了巨大的改变,财富更加集中。过去尚能考虑亲情关系,给予分配。现在,并不关亲顾友。由于规则是部落首领制定,只要他认为不合适,就予以剥夺。无所谓亲不亲,爱不爱。被减少或剥夺分配权的人进一步增加。

  启以后到周是以礼治国。所谓“家天下”,就是私天下了。天下的利益,无所谓公正合理,合适与否,都归于一人,归于一家。社会收获无比集中,这时社会的管理也比以前难得多了。礼的治理应运而生。礼就是以礼治国。启以后的统治者逐渐制定了许多的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被视为治国的法宝,到周朝臻于完善。礼制本质上是维护等级制度而产生的,用以维持不断加大的贫富两极分化后的社会次序。通过制度设计,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并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便于有效统治,以解决分配极端化带来的矛盾。礼还有形式上的道义成分。至少还有个形式,还要个形式。

  下仁近于上义,下义近于上礼。礼之下就进入另一领域了。

  老子生活的时候,所谓的法家尚未产生。老子以后的秦帝国是以法家的思想治理国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统一了中国。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秦朝的以法治国,就是将礼这个冠冕堂皇的招牌都扔了,赤裸裸地实施国家意志。

  原始社会到秦朝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上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和社会道德水平的角度上看,是巨大的退步。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代价。因为它们是“同出而异名”的,是同源产生的对立统一的矛盾。

  5、以人为主体看道德的变迁

  从人群的角度看,由于人类必须群居,才能够对付自然,因此,人们推举有道德的人作为头。这样既保证了大家的利益,又有群体的团结。有了利益之争以后,有道的人是不争的。人们就推举能够看轻利益的有德的人来带领大家,并尽量多地保证大家的利益。利益逐渐大了,超过有德之人的耐心,他不干了。人们又推举有爱心的人领头。有爱就有不爱,一段时间以后爱心已经摆不平利益的纠葛,人们推举仗义的人来领导。仗义如果照顾老弱病残,就不能够兼顾能力强、势力大的人,反之亦然。一段时间后义也不能够解决利益之争,人们推举那些不得罪人的礼节周到的人来协调各位大佬。这时的礼节也仅仅是表面的形式了。敦厚朴实的心灵在利益面前,被剥落的只剩一点点形式了。社会面临着改变。

  这既是社会收获分配的变迁,也是社会道德的变迁,也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

  二、老子的预言

  原文: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到了讲礼仪的这个时候,忠实诚信已经非常薄弱了,祸乱从这里开始。

  老子认为到了礼这个阶段,人们由远古社会带来的纯朴,丧失殆尽,也就基本上只有形式上的一点道德。人心已经开始变了,人们的行为已经充满了私欲。社会即将进入激烈的利益纷争的时代。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将不择手段。人们内心存有的一点点忠实和诚信,已经不能约束人们自觉遵守既有的社会道德。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公进一步加深,社会的动乱从此开始了,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

  春秋末期的老子,通过道德的变化,准确地预测了战国的混乱,一场历时二百五十余年的兼并战争。

  三、 老子的智愚观

  原文: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识,《说文解字》知也。《新华字典》①认得。②知识。③见识。华,古花字。这里是浮华的意思。

  前面说的啊,是道一步一步走向浮华,这时也是愚蠢的开始。

  为什么社会越发展,老子却说人类越愚蠢呢?难道老子是反智的?老子是否代表没落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就像一棵树。根就是道。越往下,越实在,越敦厚,越近道。越往上,离道越远,越虚浮,越表面,道就越少。叶或花就是华,浮华的表面。到了树梢道也就很少很少了。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都朴实厚道,就像婴儿出生,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时的人类处于“无欲”的阶段,与道的要求是一致的,就像大树的根部,实实在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致,人们得到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人们的贪欲之心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追求五官的享受,名利富贵。“可欲”越多,民心越乱。为追求名利富贵,一部分人,没有道德廉耻,不择一切手段。越发展就像道这棵树一样,离根越远,人的敦厚朴实,丧失越多,欺骗狡诈,增加越多,道也就越少,德也就越少。因为德的最高境界接近于道。

  老子认为,事物是“同出而异名”的,也就是事物都是同源而生,两两相对的统一体。人的贪欲越强,必然造成人的道德水平的下降,这是一对矛盾。

  符合不符合道的标准是老子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由于事物是两两相对而生,是二选一。所以,老子的选择就是道。谁符合道就选择谁。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就是选择离道越近越好。所以,人类的智慧为满足人们的私欲发挥得越充分,就与道德要求相差越远。与其是离经叛道的智,倒不如是朴实的愚。也就是毛主席说的,“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由此,上面两个问题都可以回答。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确实进步了,但人的贪欲心也前所未有地增长了。这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道德水平的退步。老子认为人的智慧的发展,必须与人的道德水平相吻合。否则,一任人的贪欲之心发展,危害更大,智不如愚。同理老子并不是落后的社会发展观,而是和谐的社会发展观。一任人的贪欲之心发展,人们为了功名利禄无所不用其极,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乱加剧,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反而是社会的倒退。

  今天诸多的社会现实证明了老子的观点。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资源枯竭,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我们受益于原子能的利用,同样的原子能也能够毁灭人类和地球。日本的福岛核泄漏,至今仍然在危害环境和人类。一方面我们受益于生物技术;另一方面,基因变异,基因突变危害了人类的健康。世界正变成地球村,今天的人们必任何时候都需要道德,需要全人类的道德重建。

  因此,合乎道的智慧,才是真智慧。与道相背的智慧,是真愚蠢。与道德相悖的智慧,危害更烈、更广,不如人之初的朴,不如人类社会之初的愚。

  所以,老子既不是反对智慧的,更不是落后的发展观。老子要的是与道相和谐的、智慧的、协调的社会发展观。

  四、大丈夫的选择

  原文: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一定是置身于敦厚的位置,不会把自己放在浅薄的位置。置身于实实在在的地方,不会处在虚浮的地方。所以大丈夫要抛弃浅薄和虚浮,选择敦厚和实在。

  这就是大丈夫的选择。大丈夫是依道而行的。大丈夫是拥有深厚道德品质的,更是忠厚朴实的。

  今天,一方面是从来未有过的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道德也从未有过地严重缺失。这正如老子说的是“同出而异名”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几千年来,只要人的贪欲之心不受约束,那么,经济越发达,道德越沦丧。官德、商德、医德等几乎全面受挫。人们道德的重建从来没有今天这么迫切。我们追溯道德的源头,就是为了重建当代道德。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如何才能唤醒国人的道德自觉。我们不但要经济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的,我们的道德文明也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不是空洞的口号,道德是具体的社会实践。

  如何重建当代道德,老子两千多年前就给了答案,就是回到我们的内心,去除人世间的虚浮,拿出大丈夫的气概,用出自真心的敦厚去做人,出自真心的朴实去做事,去建设和引领中国和世界的新道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