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国外贸正迈入质变大门

作者:屠新泉 苏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6-08 15:27:47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的繁荣总是和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贸易可以打破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束缚和国内市场边界,从而为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外贸正迈入质变大门


    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的繁荣总是和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贸易可以打破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束缚和国内市场边界,从而为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的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其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向外资打开国门,通过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劳动力优势)成功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迅速崛起成为加工贸易大国。然而,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本国的产业竞争力,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中国就必须不断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开始显现,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增加,投资过度,产业竞争力不足,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必须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换挡期”和新常态。

“一般贸易”占主导

    正是在上述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对外经贸的新格局已开始悄然显现。

    首先,从贸易方式上看,中国的一般贸易正在取代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21世纪初,加工贸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模式,2000年至2006年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占总出口的比重都在50%以上,2007年之后一般贸易的年环比增长率开始超过加工贸易,从2008年起,出口加工贸易的出口占比下降到50%以下,2012年下降到38.5%。与此同时,进口加工贸易占进口的比例也逐年下降,2005年的进口加工贸易的进口占比为41.7%,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26.5%。从进出口总体情况来看,201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仅增长1.0%,一般贸易进出口则增长9.3%,加工贸易占比下降到32.6%,而一般贸易则上升到52.8%,这表明中国的贸易模式已经由加工贸易主导型转变为一般贸易主导型。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4年全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为2.31万亿美元,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3.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重连续两年提高。

    我国贸易方式的转变主要是受到要素禀赋变化即劳动力供给变化的影响。加工贸易的兴起主要依赖于广泛可得的廉价劳动力,而近几年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快速攀升,加工贸易企业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中国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就业人数早在2008年以后就进入缓慢增长,在201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引起价格的上升,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也加快了中国劳动力比价的上升趋势。未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加工贸易的衰落将不可避免,以往承接国际生产转移、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对外投资不断增长

    再看看国内外资本流动反映出的情况。近几年中国的对外投资正在快速增加,根据相关研究的统计,2002 年之后中国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期,近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8.5%,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43.1%。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2.2万家,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超过75%,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2014年1月至11月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89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连续第13年保持增长。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消息,2014年全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比我国利用外资高出200亿美元。这意味着,2014年我国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中国由资本净流入国向资本净流出国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管是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还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际发展经验来看,随着一国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会不断增加。对外投资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高利润和最低的成本,最佳资源和最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对外投资将是中国产业国际转移、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关键。以往,我们国家主要是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但是这种方式稍显被动。现在我们的企业可以主动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直接获取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资源,这就使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释放出来。由于我国的对外投资还处在初级阶段,投资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对外投资将会继续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

民营企业上位

    新格局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从对外经贸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

    首先,从进出口贸易来看,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为3302.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3.2%,国有企业进出口额为2373.5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38.2%,其他类型企业进出口额为531.4亿美元,仅占进出口总额的8.6%;到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为7517.1亿美元,所占比重下降到49%,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为7517.1亿美元,占进出口比重降至19.4%,民营企业表现活跃,进出口额达到12210.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升至31.6%;2014年,外资企业对中国出口增量贡献大幅降低,国有企业进出口7475亿美元,下降0.2%,连续三年负增长,民营企业则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军,企业进出口1.57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5%,较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整体进出口增量贡献率达55.9%。

其次,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占比达到总量的65%,到2013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与2006年的80.1%相比下降了两成多,民营企业占比44.8%,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以流量来看,2013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927.4亿美元中国有企业占43.9%,民营企业占比56.1%,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流量首次超过国企。民营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除了上述变化之外,我国的其它对外经贸指标也呈现稳健向好的趋势。首先,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5.2%,较2013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比连续三年提高,装备制造业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铁路机车、通信设备出口增速均超过10%,生物技术产品、航空航天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均在15%以上。其次,我国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也在不断增加,中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和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从1999年的31.33%和22.75%上升到2012年的40.32%和24.02%。最后,我国的贸易伙伴也更趋多元化。2014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比重较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印度、俄罗斯、非洲、中东欧国家等进出口增速均快于整体增速,对发达国家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对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9%和6.6%。

贸易是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反映,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对外经贸也在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必须看到,中国的对外经贸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经贸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若说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完成了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可能还为时尚早,事实上,我们可能仅是刚刚迈入了质变的大门,而走完这一质变的过程,可能还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目前,我国对外经贸领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产品技术附加值偏低,竞争力不足,大部分产业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企业与政府仍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对外贸易中去。

    (作者屠新泉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执行院长,苏骁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研究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