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正文

“副科”吴一坚

作者:刘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2:55:00

摘要:5月12日,陕西西安高新区香格里拉酒店,“陕西广誉远众筹路演大会”上,作为陕晋商代表、曾经的陕西首富吴一坚发起了“陕西第一筹”,当天现场共认筹4000多万元,计划中的金花广誉远也即将落地。

“副科”吴一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敏 西安报道
    5月12日,陕西西安高新区香格里拉酒店,“陕西广誉远众筹路演大会”上,作为陕晋商代表、曾经的陕西首富吴一坚发起了“陕西第一筹”,当天现场共认筹4000多万元,计划中的金花广誉远也即将落地。
    然而,此次活动,成了吴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5月18日晚6时,金花投资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金花股份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吴一坚正在应有关部门的要求,协助调查。
    据了解,吴一坚人脉通达,政商财技了得,曾长期担任社会职务,最为其重视的一个是陕西晋商商会会长,另一个是其在企业起步阶段担任过的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加之其目前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创业导师的身份,被带走协查不断引发外界对其可能涉入令、谷案的猜测。
    “吴虽然也是运城人,但几乎全部业务都在西安,应该主要是与西安本地反腐有关。”《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多名与吴关系密切人士求证获悉,涉令、谷案很可能并非协查重心。
柏树林往事
    近段时间,陕西反腐已是暗流涌动,当地企业界已有多名核心人物被相关部门带走,其中数名“老板”曾一直被外界视为政商“经纪人”、“白手套”。
    对于吴一坚的政商历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人士的评论是:善于经营关系、财技高超。“吴总常会把公司高管叫到家里吃饭,常说无论在企业职位多高,与政府打交道永远把自己当个副科就行了。”金花集团一位离职高管称。而据记者调查,吴一坚的政商哲学与其在初回西安的坎坷不无关联。
    公开资料显示,1984年,吴一坚从西安电力机械厂辞职到广东闯荡,次年到海南创立一家电视机厂,1991年底,吴一坚从海南回西安搞房地产开发,但起步并不像外界所称的那么顺利。
    据一位曾在西安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办担任过负责人的老干部回忆,当时吴一坚在西安的公司位于柏树林街道辖区柳巷,仅一个临街门面,位置属于西安当时的核心商业区,附近有一块地,属于街道办,吴一坚便找到街道办想合作开发项目。
    “那时候是吴一坚和他们副总徐凯过来洽谈,是以‘海南黄海美机电公司广州分公司’的名义对外合作,抽三五烟讲广东腔,南下归来的派头很足,当时提出一起开发一个名叫‘伴侣世界’的商业地产项目,还做了沙盘。”上述老干部回忆称。
    随后,柏树林街道办对吴一坚的企业进行了考察,后得知之所以其企业叫“黄海美”,主要是西安黄河机器厂供应“黄河”牌彩电,海南有一块地,美国出了一些资金,当时彩电在国内属于紧俏货,因而企业得名“黄海美”。1985年到1991年间,吴一坚一直在海南黄海美机电公司广州分公司任总经理。
    “考察人员在广州打电话回来说,‘写字楼里有两间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多,但说是有业务人就多,没业务人就少,只是问到具体干什么也都模棱两可’,考虑到这一点,最后街道办便拒绝了合作。”该老干部称,“后来吴一坚还找过街道办说要从信用社贷款看街道办能不能担保,也被拒绝了;又过了三四年,在各大报章上就能看到青年企业家吴一坚的事迹宣传了”。 
    与柏树林街道办的合作铩羽而归后,吴一坚在西安另寻出路,收购了当时集体性质的金花房地产公司,之后其在西安的事业开始起步。根据公开资料,吴在西安的第一个项目位于西安市北郊徐家湾的金花苑小区,直至目前金花企业集团已涉足开发、投资、制药、商贸、交通、房地产、酒店及高尔夫等领域。
财技双刃剑
    吴一坚前期的商业生涯非常重视宣传和社会活动,其担任的社会政商职务包括: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八、九、十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等。
    据多名接近金花集团的业内人士介绍,虽然吴一坚名声很盛,但其企业发展一直处于资金饥渴状态。据调查,金花集团最困难时期,吴一坚还因企业负债过多而一度被限制出境。
    “吴一坚本人的抗压能力非常强,也非常重视政府方面的关系和资本运作,靠这两点基本每次都度过危机。”一位长期接触吴一坚的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1997年,金花集团旗下的金花股份在上交所上市,之后便不断曝出大股东多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消息,但都被金花方面屡施财技化险为夷。2004年至2005年,吴一坚与金花集团还遭遇了一次重大财务与人事危机。
    《华夏时报》记者获得的多份资料显示,2004年,金花集团的百货业务开始大举扩张,从西安老城区转战高新区,但资金障碍难以逾越,以至于采取了社会民间集资的方式。
    当年的“世纪金花(高新)购物中心公司”商铺合伙、委托管理合同显示,2004年底,世纪金花通过整体租赁形式取得位于西安高新区核心地段建筑的商业经营权,第三方可购买商铺合伙份额,期限5年,年15%利润率。“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社会民间集资,当时在报纸上也做了广告,许多退休老人都去参加了,一份合同5万上下。”投资人张峰告诉记者。
    然而,这些举措对金花集团现金流缓解程度有限,2005年,金花股份披露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6.02亿元,在这之前,金花股份大量举债,总负债近10亿元,且多为短期负债。
    不仅如此,2005年2月,一直被视为金花集团“二把手”、当年追随吴一坚南下创业的“老臣子”徐凯自杀身亡,徐凯当时持有金花股份16640股和金花股份第一大股东金花投资的20%股份,身家颇高,其自杀原因一直不明。
    财务危机加高管自杀风波令金花集团举步维艰,到2007年时,其上市平台“金花股份”已濒临退市,当年6月,只得将其钟鼓楼广场物业整体资产以近2亿元转让给美国花旗集团下属的地产基金。
    此后,再与花旗集团房产投资亚洲有限公司签订一份战略合作伙伴谅解备忘录,计划中涉及多达十几亿的收购项目,与花旗等基金、创投机构的合作规模也越来越大。2010年弘毅资本入股金花,此后金花集团增加香港上市公司平台,但这些合作因财务问题也曾多生摩擦。
    如今,老板被要求协查,公司命运更是未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