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多项指标创新低 央行如何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作者:钱秋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15 21:23:00

摘要:本月一系列宏观数据接连公布,不少指标仍延续下滑,甚至降至历史低位。市场关于货币政策继续放松托底经济的呼声愈加强烈。

多项指标创新低 央行如何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本月一系列宏观数据接连公布,不少指标仍延续下滑,甚至降至历史低位。市场关于货币政策继续放松托底经济的呼声愈加强烈。降准、降息、SLF、MLF,各种预期层出不穷。
    4月14日,中国央行公布的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27.5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9个和0.6个百分点,再创低点。而根据数据显示,这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今年1月创下28年新低后的第二低点。
    随后4月15日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预期增长7%,同样创6年来新低。此时事实是,无论是持续低迷的CPI、PPI数据,还是出现负增长的用电量指数,抑或是今天惨淡的出口数据,都预示着一季度的经济可能比以往都糟。
    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4月14日解释说,外汇占款同比明显少增、同业资金运用减少是M2增速回落主要两个原因。“同时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有所减弱,表外融资需求相应减少,导致表外融资减少,也是造成M2增速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盛松成坦言。
    面对多项经济、金融数据不及预期再次引出“稳增长、宽货币”的呼声;面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保持定力,灵活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的要求,央行将如何掌控货币政策?

M2再创新低
    事实上,从本月中旬开始,一系列宏观数据的陆续发布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些先行指数出现回升。其中,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上方。
    而一些经济指标则出现回落。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约9%;3月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仅上涨1.4%,物价继续处于低位;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连续第37个月负增长。
    雪上加霜的是,3月份出口大幅下降,进口也连续下降5个月,进一步证明中国的国内外需求均表现疲弱。
    此时,业内对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缩充满了疑问。“PPI持续两年为负值,意味着实体经济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应大量去库存和去产能。”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分析称,但目前很多企业由于地方税收返还、金融支持等原因,去产能步伐一直很缓慢。
    事实上,在市场机构看来,物价指数的连续下滑,就说明通缩风险逐渐加大,至少通缩正越来越近。而在央行看来,这些也不足以判定现在已经面临通缩。
    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虽然有很多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一般来说CPI是最主要的指数。最近这些年,我国有的年份CPI为负,比如1998到1999年连续两年CPI为负,2002和2009年CPI也是略微地为负。”易纲表示,但还有很多其他指标在其中作用。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是,经济下行却伴随着信贷高增长。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8万亿,环比上月反弹,也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对此盛松成表示,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占比大幅上升。数据显示,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253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8.3%,比去年同期高24.1个百分点。
    事实上,信贷高增长与经济下行并行,并不矛盾。民生证券宏观团队的观点是,原因在于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由非金融企业贡献,而值得注意的是信贷增量与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资金来源大幅背离,所以信贷高增长无法支持经济复苏。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同时表示,信贷高增长与经济下行并行不悖,一方面因企业盈利能力不强,货币周转偏慢;另一方面因债务到期和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压力,部分信贷用于债务展期。

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但一个不能避免的问题是,在CPI持续回落,以及PPI已经连续37个月负增长的背景下,市场更关心央行如何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未来如何预调、微调?
    李克强总理在4月14日座谈会中给出他的指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灵活施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事实上,从M2的绝对值来看,2014年末M2余额122.8万亿,若2015年实现同比增长12%,年内新增约14.7万亿,为近年来新低。而即便如此,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也并不能改变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状况。当前货币政策能够体现一定适度的、有结构性的特征。
    “其实货币政策从来不是灵丹妙药,结构性问题更不应该以总量方式解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而在央行看来,降息是为了“营造中性的货币环境”。因此在近3个月的两次降息、一次降准之时,央行的声音都反复重申,“不应将此举视为货币政策去向的转变。”
    事实上,央行一直强调执行中性的货币政策,即货币供应量保持在GDP增长量加上预计通货膨胀率,再加上2%-3%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水平上。只要货币供应量控制在这个范围,货币政策就是中性的。
    同时李克强总理指出,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其实,央行也在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向经济体注入增量资金的过程时,先找结构优化上最需要的地方注入。从去年以来,央行创立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并不断通过新型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
    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央行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3347亿元,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净投放中期基础货币3700亿元。“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放缓的情况下,MLF将承担起主动补充基础货币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为稳增长和调结构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分析人士表示。
    而截至3月底,SLF余额为1700亿元,MLF余额为10145亿元。值得指出的是,此前央行一直按季度公布SLF和MLF的操作信息,而自2015年4月起将按月公布上月操作信息,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一步提升。
    对于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央行设想的道路是,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