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超99%项目如期兑付 信托业刚兑更牢固了

作者:陶盈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3-13 22:58:00

摘要:羊年伊始,当李新听说“长城新盛信托”旗下一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时,他再不像2014年时那样恐慌。

超99%项目如期兑付 信托业刚兑更牢固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羊年伊始,当李新听说“长城新盛信托”旗下一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时,他再不像2014年时那样恐慌。
    作为与一家信托公司有着长期合作的投资人,李新一度对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有着高度期待,“至少在2014年时是这样”,但迈入2015年后,他认为打破刚性兑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甚至变得更难,“刚性兑付一旦被打破,可能就会陷入到募不到钱、发行不了新产品的恶性循环中,在今年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谁都不会想看到这样的结果。”
    尽管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早已是信托业从业人士的共识,但伴随着P2P、基金子公司等加入竞争,打破刚性兑付不仅放慢了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刚性兑付反而被加强了。
兑付高峰年
    刚性兑付一直是信托业的潜规则,但2014年的几次兑付危机事件令这一规则遭遇挑战。
    2014年年初,中诚信托山西30亿元矿产信托遭遇兑付危机引发了业内对首例打破刚性兑付的猜想,并迅速成为2014年刚性兑付危机频发的导火索。随后,山西联盛债务危机导致的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项目连续六期逾期、五矿信托4亿元兜底上海荣腾置业、陕国投2.11亿元兜底福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信信托乾景套利计划2亿元贷款悬空等事件,都让刚性兑付这个专业名词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不过,虽然争论一时甚嚣尘上,但最终没有一家公司放弃刚性兑付。
    中国银监会非银部发布的《2014年信托业监管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共化解了142笔风险项目(含2013年底的126笔和2014年新增的16笔),涉及金额374亿元。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份信托到期项目14123笔、36759亿元,已如期兑付项目占全部到期应清算项目的99.86%。这也意味着,在兑付危机频发的2014年,实际只有0.14%的项目尚未得到妥善处理。
    如此前吉林信托、山西信托与长安信托为山西联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融资所发行的共计27亿集合信托,目前受困于联盛能源重组,依然没有得到兑付。不过,在李新看来,项目目前尚未兑付并不能说明最终无法兑付,只不过需要时间来处理。
    事实上,被称为信托兑付高峰年的不仅仅是2014年,2015年同样也是一个信托兑付大年。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共计有15859只产品到期,总规模达44538亿元,其中集合信托产品规模为11609亿元。而2015年3月至6月信托项目到期兑付尤为集中,分别到期信托项目为1702个、1298个、1444个和1458个,到期规模预计分别为4883亿元、4236亿元、4153亿元和4583亿元。
    用益信托分析师帅国让认为,其实自2014年开始,信托产品风险事件已经从前期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和房地产领域,逐步蔓延至其他产业领域。如金谷信托涉及的台州地区中小企业,陕国投涉及的南方林业项目,山东信托涉及的塑料管材企业,西藏信托涉及的上海中发电气以及多家信托银行涉及的广西丰浩糖业等。
    “这种产品风险的蔓延态势揭示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增长中枢正在下移。”帅国让表示,从风险角度来看,当前,信用风险已经由潜伏期和偶发期进入到危险期和高发期,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将是未来投资者和信托公司需要面对的新常态。
破刚性兑付或待转型成功
    实际上,由于此前几年房地产信托居高不下的发行量,使得今年到期的项目中,房地产信托的兑付问题异常严峻,“需要特别警惕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帅国让表示,在他看来,信托产品买新还旧的难以持续必然会加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紧张,所以从整个行业来看,“地产项目发生违约案例将难以避免”。
    那么,刚性兑付会被就此打破吗?“有这个可能,但不一定。”一位信托项目经理表示,“主要还是看当初项目设立时各方的关系,是信托公司自己主动管理的项目还是通道项目,只要各方协调好关系,其实兜底并不是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刚性兑付过去还只是在信托业盛行,现在,这一潜规则也被P2P们“借用”过去,原因就是有“兜底”才有“信任”。面对“潜规则”扩散,业内人士坦言,刚性兑付已经成为信托业不可承受之重。
    那么在过去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刚性兑付对信托业意味着什么?
    “从积极作用看,刚性兑付确实为信托业快速奠定了发展基础,尤其是在各类理财产品应接不暇的金融市场上,信托产品被包装成为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理财工具,迎合了投资者追求收益、厌恶风险的投资偏好,赢得部分忠实客户群体,促进了行业快速崛起,促进了信托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初步奠定了行业发展的基础。”信托从业人士袁吉伟告诉记者。
    但伴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行业周期因素的影响,以往被忽视的刚性兑付的负面因素开始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刚性兑付形成的信任关系比较脆弱,其软约束特性成为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隐患等。
    问题是,虽然业界对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很高,但是却一直没有进展,“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在上述人士看来,刚兑欲破难破,一是存量项目难摆脱刚性兑付,信托公司也不希望打击投资者信心;二是出于社会维稳的需要,监管层对于刚性兑付依然保持一种高压态势;三是当前的政策制度环境尚不具备打破刚性兑付的条件;四是信托公司陷入“囚徒困境”。
    “虽然大家都深知刚性兑付应破除,然而没有哪家公司能够确保在其他公司刚性兑付持续背景下,自己通过打破刚性兑付依然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人士表示,所以,打破刚性兑付只有在满足了“浓厚的信托文化氛围和成熟的投资者、清晰界定受托人职责边界、给予受托人有效的救济渠道和手段”三方面条件时,打破刚性兑付才有可实行的基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