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与儒家文化

作者:夏学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2-04 22:55:00

摘要:《儒商管理学》一书旨在探讨在中国文化下如何建立属于中国的商业管理模式,立足儒家传统文化精神。作者周北辰将儒家经典和管理案例结合在一起,以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即建立儒家传统的管理之道。

■夏学杰


    《儒商管理学》一书旨在探讨在中国文化下如何建立属于中国的商业管理模式,立足儒家传统文化精神。作者周北辰将儒家经典和管理案例结合在一起,以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即建立儒家传统的管理之道。
    作者在书中阐述中国商业文明的危机。作者写道:“相对于西方系统、完备、自足、有机的现代商业文明体系而言,中国的现代商业文明体系由于简单移植于西方,因而明显发育不成熟,不具备系统性、有机性和自足性。”在痛斥传统文化,盲目效仿西方文化之后,中国的确没有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商业文明。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历史是无法割裂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要想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商业文明,有必要去回望历史,站在传统文化的肩膀之上继往开来。“一百多年来所形成的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掏空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价值基础,捣毁了中国现代商业文明模式建构的文化软实力资源,使中国的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建构中国式的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要建构中国式的商业文明模式,就必须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培育并提炼出中国的现代商业精神,并形成相应的‘治理结构’。” 
    作者以大篇幅文字论证了他提出的儒商管理模式——“王道管理模式”。作者认为,在儒家看来,“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要广泛得多,不仅关系到效率和利益的实现,还涉及人的生命信仰、精神归宿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管理涉及宗教与历史文化的问题,不完全是一个理性问题及效率和利益问题。中国人理解的“管理”比西方人理解的管理要更周全、更圆融、更符合人性。西方理解的管理是极端理性化、工具化、世俗化、功利化的,是排斥神圣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的。
    在商人价值观建设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财富观。作者认为西方科学化管理以利益为目标,以物欲为动力机制,人在这一管理过程中被异化为赚钱机器和消费工具,财富成为目的,人变成了手段。而儒商王道管理模式则以“安人、安天下”为目标,物质财富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人成为真正的目的。当下,西方文化的确也面临着出路的困境。所以,曾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的泰勒博士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我日益坚定地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做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此外,儒商管理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社会制度建设跟进。让尊法重道的企业行为,赢得利益上的支持和褒奖,才是长效推进之计。经济学家梁小民说:“一些学者把存在于晋商和徽商中的诚信归咎于道德或文化,即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信义思想。我并不否认儒家文化在晋商和徽商成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我并不认同这种文化决定论。保证晋商与徽商诚信的仍然是利益关系,是诚信带来的物质利益起着关键作用,文化传统的作用只是次要的。”单靠每个经营管理者自己的修为,“修身”、“齐家”,对于建设儒商管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