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华尔街风暴为中国开了一扇大门

作者:徐立凡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09-27 21:51:00

摘要:华尔街风暴为中国开了一扇大门

华尔街风暴为中国开了一扇大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立凡 北京报道

 

    一场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风暴将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一个拐点,中国在这个拐点上处于什么位置,向什么方向进取,有什么样的危机和机遇?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华夏时报》:你说过保尔森和伯南克组成了梦幻组合,这一对梦幻组合应对华尔街风暴的手法有哪些可称道之处?
    李稻葵:保尔森和伯南克推出的次贷危机对策应该说是非常合理及时的。先是大幅度降息,同时放松银根,再提出减税方案,刺激消费需求。此外,保尔森还与华尔街巨头协商,推出了彼此推迟还款的一揽子计划。他们非常清楚,当火苗四起之时,当务之急是阻挡火势的蔓延,进而灭火,而不是高喊追拿纵火者,从而坐失救火良机。
    《华夏时报》:如果参照大萧条的标准,美国实体经济实际未受到很大冲击。目前的救市是否会在大选后生变?
    李稻葵:美国金融体系深谙金融与政治不分家的基本原理,这早已渗入到了美国政府的各个决策层面,我们根本不用担心美国政府会坐视华尔街陷入不可自拔的金融危机。衰退即便出现,也仅仅是短暂的。种种迹象表明,2009年初,美国民主党非常有可能入主白宫,从历史经验来看,民主党政府更乐于在经济下滑之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保尔森财长开启的财政救急政策非常有可能延续下去。
    《华夏时报》:谁是华尔街危机恶果的真正承担者?对于中国有多大负面影响?
    李稻葵:历史上,每次美国经济泡沫的破裂都会带来资金的倒流,因为外国的资金会流入美国寻求最佳投资机遇,另外,泡沫的破裂使得美国境内的金融机构资本金匮乏,也会使得这些金融机构重新估计它们在海外投资的风险。
    哪些经济体将成为资金倒流的最大受害者?它们必须同时具备三大条件:第一,经济发展依赖外资的流入,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入;第二,过去几年吸收了外资;第三,当前的宏观经济呈现明显的病态。
    对于中国而言,次贷危机的最大冲击不是资金的倒流。流入中国的外资长期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很难在一两年内流出。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走出了在资金上依赖外资的发展阶段,所以,对于世界资金倒流的影响,中国完全可以应付自如。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全球经济的减速。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几乎所有可比国家。如此巨大的开放的经济体当然会最直接地受到世界经济放缓的冲击。
    《华夏时报》: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你看到了2008年华尔街风暴对中国的潜在机遇,中国该怎么利用这一注定了的历史性拐点?
    李稻葵:即使是雷曼兄弟和AIG,也有很不错的核心资产,有“好肉”。如果我们厘清“好肉”和“坏肉”,购进“好肉”,就获得了中国高达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重新进行全球配置的绝好机会。
    为什么是机遇?从国家层次的机遇来说,中国已是第一大经济增长国,今后还需要保持30年的经济增长。在今后30年,最大的挑战就是金融领域的动荡。历史经验证明,那些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往往因金融市场出了问题而陷入停滞,比如日本。中国投资于这些机构的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金融机构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如制造业,更重要的是,金融业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金融机构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极为突出。正常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其核心金融企业一定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如果中国可以抓住次贷危机的机遇,在这些国家急需资金时,大规模进入其核心金融企业,将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一是保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知情权,二是获得一定的控制权,三是获得学习的机会。
    《华夏时报》:从战术层面说,谁是合适的投资者?
    李稻葵:中性机构比较好。我们要算战略大账。找10个投资机会,不一定都要挣钱,有两三个挣钱,在其他方面我们同样可以获得收益,比如经验。从战术层面说,中国的企业和银行也可以积极参与,可以采取跟踪战术,比如跟踪巴菲特这样的资深“大户”,以规避风险。
    《华夏时报》:许多学者认为,至少中短期内中国无法摆脱美元体系的控制,怎样解决这一困境?
    李稻葵: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经济规模是中国的6倍,很自然地是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者。但是,中国经济起飞的路还很长,而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有限的,中国迟早必须走上一条以内部大市场为发动机的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实现与美国经济的软脱钩,因为有三大重要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其一,中国经济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到了加速阶段,城市扩展所带来的种种需求包括道路、地铁、住宅等等,是中国经济史上所从来没有的;其二,政府的财政税收状况空前良好,提供了由公共投资引导社会需求乃至民间需求的有利条件;其三,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其表现是民众对住房、汽车等超大型消费品有强烈的购买欲望。有了这三个条件,中国完全可以用5-10年时间,系统地启动国内需求,彻底改变当前内需不足的局面。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