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的前景

作者:Teresita C. Schaffer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1-30 22:20:00

摘要:莫迪与美国、俄罗斯和东亚大国的峰会散发出了经济的气味,莫迪也在鼓动这些国家为取得印度的青睐互相竞争,他已然把自己树立为这些关系中的核心角色。

  ■Teresita C. Schaffer

  7个月执政期间,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周边区域把自己树立成一个主导者的角色。莫迪与美国、俄罗斯和东亚大国的峰会散发出了经济的气味,莫迪也在鼓动这些国家为取得印度的青睐互相竞争,他已然把自己树立为这些关系中的核心角色。

  莫迪与奥巴马2014年9月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声明,联合声明为两国摒弃几十年美印关系中的争端设定了议程。联合声明中只字不提巴基斯坦,对阿富汗也很少有积极言辞,但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问题)却大大影响着国际和区域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美国和印度试图寻找双边关系上的“蜜罐”。但是莫迪访问华盛顿之后,印巴关系急转直下,美国撤出在阿富汗的势力又使之变得更复杂。

  印巴关系:从迟缓不前到如履薄冰

  自2014年仲夏开始不断恶化的印巴关系是莫迪政府政策和巴基斯坦国内政策相互作用的结果。两国在克什米尔控制线和国际边境的频繁交火打破了保持十年之久的停火局面。

  8月19日莫迪政府突然决定取消印巴外交秘书级会谈,这直接导致了冲突升级。印度的这一举动是因为在原定秘书级会议召开之前巴基斯坦决定与克什米尔分裂分子对话。会谈的取消使巴基斯坦加深了对莫迪政府的不信任,莫迪当初就任时的“魅力攻势”失效。

  更糟糕的是巴基斯坦从去年8月中旬开始国内政治冲突不断发酵。巴基斯坦政治家、前板球运动员伊姆兰汗与驻加拿大教士奎德里在伊斯兰堡的中心区发起抗议,指称一年前大选舞弊。总理谢里夫拒绝辞职,但其政权被大大削弱。该国军队虽然还未夺取政权,但已经开始对外交和安全政策发号施令。

  只有新德里和伊斯兰堡的政府强而有力,印巴关系才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巴国的动荡使之目前成为不可能。

  阿富汗:美国撤离之后

  莫迪和奥巴马在联合声明中,就阿富汗长期政治稳定的重要性达成一致看法,承诺继续共同商讨阿富汗的未来。阿富汗的未来是美印的共同担忧。

  从美国方面来看,去年9月30日美阿签署《双边安全协议》,并协议在12月28日之前移交军事指挥权。这为美国未来在阿的军事存在布下了格局。然而阿富汗经过近半年选举组成的“团结政府”仍面临挑战。新内阁的任命花费了数月,而成员名单还未在议会通过。主要领袖曾经是政治对手,互相缺乏信任。关于如何对待塔利班也存在分歧。阿富汗军队虽然在作战中表现尚可,但后勤和物资空运能力不足。美国在作战以外方面支援阿富汗的最佳途径仍在摸索中。

  印度最大的担忧是阿富汗能否控制塔利班,以及巴基斯坦国会扮演什么角色。如果巴基斯坦帮助塔利班对印度发起恐怖袭击,这将是印度最大的噩梦。

  印度洋领域

  在孟加拉国,美印对一年前该国的大选采取了不同政策。印度主要考虑到孟加拉国反对党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联系,公开支持了人民联盟领袖谢赫·哈西娜。哈西娜领导的人民联盟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了多数席位。

  在斯里兰卡,反对党共同候选人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赢得总统选举,美印两国于是扭转了此前与斯里兰卡的外交政策方向。而对美国来说,美国一直将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结束时发生事件的责任归于政府军,遭到拉贾帕克萨政府的强烈反对。从华盛顿的角度出发,印度“重启”外交政策有利于印度洋的稳定,也有望帮助美国改善与科伦坡的关系。

  有无合作空间?

  莫迪和奥巴马的联合声明中忽视了巴基斯坦,这不是什么意外。印度领导人几十年来都反感外部势力干涉印巴关系。莫迪也十分认同。而华盛顿与伊斯兰堡有长达60年的军事安全关系。

  同时印度和美国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享有重要共同利益。对双方来说巴基斯坦政府维护秩序的权威和能力如果遭到削弱麻烦很大。

  总统奥巴马此次访问印度的议程中包括要向印度提出具体方针政策的建议。关于一些地区事务,少一些规定性的建议会更有成效。奥巴马对待这些区域事务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印度在该地区和全球的领导地位这一格局。维护和显示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的重要地位也许是印度外交政策的一大主题,也根植于英属印度的军事安全政策中。这同时也符合莫迪的心意。

  奥巴马应该了解莫迪希望如何利用印度的领袖地位:该区域的发展趋势;印度能够如何影响近邻从而加强其与美国的军事安全利益。关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问题,关键是要坦诚,应该先听取印度的立场再给出建议。印度在区域的领导角色同样也能为两国领导商讨该区域更大范围的问题提供一个最好的框架,“先倾听”也有助于找到策略,更好地把握斯里兰卡成立新政府这一机会。

  (作者为该学会非常驻专家;本报记者温彦卿编译自布鲁金斯学会网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