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国际油价探底的深层逻辑何在

作者:王炜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2-03 22:36:00

摘要:北京时间11月27日晚间,备受瞩目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大会最终宣布了拒绝减产、将维持每日3000万桶配额上限的会议决定。尽管这一决议属于意料之中,但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里,油市仍以暴跌作出反应,12月1日布伦特油价下探67.53,终收于70.15美元。

国际油价探底的深层逻辑何在

 


■王炜瀚

    北京时间11月27日晚间,备受瞩目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大会最终宣布了拒绝减产、将维持每日3000万桶配额上限的会议决定。尽管这一决议属于意料之中,但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里,油市仍以暴跌作出反应,12月1日布伦特油价下探67.53,终收于70.15美元。
    时至今日,布伦特油价从今年6月的年内高点115美元下跌至今,40%的跌幅已经超出了半年以前所有机构的预期。不仅如此,虽然可以预期的利空市场因素都已经见光,可谓靴子落地,市场反应理应逐步止跌并有价格回升迹象,但现实的市场表现依然是空头略显强势,显示出市场参与者心理上对于进一步下跌的担心与紧张情绪。油价将前行何处仍有待回答。
    从一个月前,布伦特油价还在85美元水平时开始,圈内对于油价表现背后原因的分析就已经全方位成型了,大致有基本面论和阴谋论两大类观点。前者认为市场表现是石油市场基本面因素直接造成,而后者侧重从世界秩序的角度理解现实背后的逻辑。在笔者看来,与其认为基本面论和阴谋论是两类不同的观点,倒不如将二者理解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挖掘不同的事实。基本面观点建立在经济学基本供求模型基础之上,强调全球经济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关注中国经济的需求和美国页岩油气增产的边际影响。其事实和逻辑都是完全正确的,也恰恰从经济学边际概念的角度暗示了欧佩克不会做出限产决定。而笔者乐于称为“类阴谋论”的观点则产生于国际政治的话语体系,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角度,试图挖掘市场表现背后的力量。
   毕竟,基本面因素只是现实条件,这些条件本身不能确定市场反应的程度并暗示市场反应的转折点。同样的基本面表现会对应相去迥然的市场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基本面仍是台前的演员,只是被利用的因素,不是市场表现背后的推动力量。根据这样的逻辑,我们才容易理解,仅靠基本面分析得不到均衡油价,而“阴谋”的实施总离不开必要基本面的支持,基本面现实与“阴谋”总是相互交织。所以,要想推测出油价的“底”在哪里,就需要在基本面现实的基础上,寻求其他更深层次可遵循的逻辑。
2014年内利空散尽
   上周,随着欧佩克维也纳大会拒绝减产决定的宣布,“阴谋论”里又多了一个故事。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副总裁Leonid Fedun在接受彭博社(Bloomberg)采访时表示,OPEC的首要目标是击垮来自美国的竞争对手,不减产的决定将导致美国页岩油公司崩盘。众所周知,作为“阴谋论”故事里美国的头号对手,俄罗斯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卢克高管的上述表态乍听起来酸溜溜,但稍加回味便能体会其中真味。抛开全球经济未能从2008年经济危机中真正复苏所决定的需求疲软,2009年以来井喷式的页岩油气革命是当前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始作俑者。美国页岩油生产商Devon Energy、Continental Resources以及EOG Resources纷纷表示,计划加大其主要油井的产量,丝毫不惧油价下跌。可以想象,欧佩克对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心态无非就是,你惹的祸,老子不给你收拾,看看谁的家底厚,看你到底能挺多久。这正可以解释,尽管欧佩克内部对于限产保价的意见不一,但最终决定拒绝减产,同会前市场的主流预期相符。如此猜测虽说是“阴谋论”的故事,但其背后有严格的基本面逻辑和经济学原理的支持。
    12月2日,两市的多空力量在前日收盘价位附近上下拉锯胶着,空强多弱。笔者认为,欧佩克拒绝减产决定的宣布意味着2014年内的利空散尽。进而作出大胆推测,布伦特价格刺穿70美元之后会在70美元上方徘徊一段时间,且2015年1月份的价格上行概率大于下行的概率。换句话讲,持续5个月的油价下挫和接连两日的暴跌,意味着价格调整已经进入目标区域。就在12月1日,路透社根据石油行业数据公司Drilling Info提供的信息报道,美国12大页岩区10月的新井开采许可减少了15%,这成为首个显示开采热潮降温的迹象,而去年11月以来的开采许可数量曾出现倍增。在得州的两个页岩层——Eagle Ford和Permian Basin,勘探许可放慢脚步的情况最为明显,其新增许可证分别减少22%和13%。同日,美国Business Insider 的新闻报道,Eagle Ford盈亏平衡点中间值为每桶50美元,Permian Basin油田的盈亏平衡点中间值为每桶68美元。虽然前者仍然盈利,但后者同盈亏平衡点中间值为每桶69美元的北达科他州Bakken油田一样已经开始亏损。这些信息至少提供了欧佩克领头国家希望通过市场价格驶入低位打击包括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在内的高成本生产商的可能,而市场价格持续低位必将影响石油公司的现金流、收入和利润,势必减少投资,这将改变未来的供应格局,从根本上符合低成本产油国的长远利益。从这个角度看,笔者倒是情愿被划归“阴谋论者”的队伍,因为上述观点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产业经济学里地道的战略对抗案例了。
明年油价不算悲观
    如果以上对于国际油价将在低位徘徊的判断正确的话,那么,70美元这个价位将保持多久,便是下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如前所述,基本面条件本身不能确定市场反应的程度并暗示市场反应的转折点。那么,笔者只有求助于“阴谋论”的观点框架了。美国是“阴谋论”故事的中心,美国利益暗示着故事的发展。对此恐怕没有不同意见。此前,笔者曾多次强调,类阴谋论观点的价值在于重视石油价格的本质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安排。窃以为,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如何巩固并确认世界霸主地位,包括为之服务的美俄较量,是美国在战略层面的最重要考虑。借助当年至少连奥巴马总统都没有预料到的页岩油气产量井喷,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油价不振的背景下,美国顺势打击了一批敌对势力,虽伤及了盟友沙特,但成功重振了自己的地位。虽说是美元强势汇率支持了低油价,但归根结底还是低油价确认了美元在大宗商品市场为代表的全球市场的作用和美国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这个根本利益、重要目标实现之后,就会考虑其他相对低层次的问题。就目前的油价表现看,这个高层次的战略考虑至少阶段性地实现了,没有必要继续让国际油价保持在连自己都不舒服的水平。再看石油产业规律和石油产业利益的要求,从10年以上的时间跨度看,全球经济有望全面复苏,而页岩油气高潮恐在2020至2030年间退去,即便不考虑现在的生产成本日后继续提高的可能,10至20年后供不应求的局面又将显现,所以低油价不会是长期趋势。而眼前,美国中小页岩油气公司的生存和对当地就业的作用不可能不成为美国政府的必要考虑,布伦特价格持续数月低于70美元显然不符合这一需要,所以现有市场价位可能最多持续3至6个月。
    接下来,假如国际油价果真在70美元筑底2至3个月后回升,又将走向何处呢?对此,笔者无法做出准确预测,只能提出基本原则。经过对石油行业进行阶段性洗牌,将油价保持在符合美国和其盟友沙特(平衡财政预算需每桶93美元)的利益要求,并使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感到难受的水平,似乎是个均衡状态。当然,这会是一个区间,具体价位会体现当时全球经济的状况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上诸多现实与考虑。总体上,笔者对2015年的油价不算悲观,或许90至95美元,至少不高于100美元是合适的水平,同时这个价位也已经满足了产油国对于成本回收的要求。
对石油进口国大体利好
    面对当下的油价,中国经济到底受到何种影响,又将向哪里发展呢?先从石油及相关产业讲,首先,石油产业受到冲击是必然,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石油公司海外资源投资的收入减少,现金流或出现困难。国内炼油项目可能因原先高价进口原油的库存需要继续消化而导致炼油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第二,在全球油市供过于求的大势下,中国的买方势力增强,为国际能源合作签订双边长期合同和日常现货市场进行价格谈判增加了有利的筹码。第三,对于中国的石油储备而言,下半年的油价下跌带来进口成本支出的大幅节约,但笔者认为总体影响毕竟有限,原因在于我国现有二期国储设施在建,利用低价期进行储备只能利用油船和民营储备设施,总容量有限,而接下来国际市场未必会给中国进行低价储备继续留出较长的窗口期。第四,全球以高油价为发展前提的相关能源产业遭遇冰霜。新能源、煤制油气等相对传统油气的经济性变差,市场竞争力继续下降,行业内势必要淘汰弱者,行业整体追加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油价下降对石油进口国经济大体上是利好的。石油作为交通运输的燃料和石化工业原料的成本下降,同时,伴随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宏观经济总供给的成本下降,但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已于11月22日在当时布伦特油价80美元价位附近降息,以扩张性手段抵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采购经理指数(PMI)和实际利率的紧缩,旨在实现“中性”效果。时至今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笔者预期央行有望坚持宽松货币导向,进一步降准、降息。当然,降准、降息虽拟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偏高问题,但资金如期流向制造业恐怕难以如愿。2014年春节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普遍表现显示,短期内房价快速上涨的预期不足,市场缺乏热情,加上近期股市开始回暖,笔者预期全球油价低迷的大势下,国内股市极有可能先于中国宏观经济顺利调整重返牛市。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1970年以来国际油价走势

    自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大体经历了以下不同的三个历史阶段:
    (1)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1.8美元/桶;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2)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桶之下。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3) 第三次石油危机时期(2003-2008年)。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经历了长达20年的稳定期。20年后,国际原油价格再次步入一个全新的快速上升通道,第三次石油危机终于爆发。
    2003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30美元/桶,然后不再回头。
    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40美元/桶,之后继续上涨,并首次突破50美元/桶。
    2005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60美元/桶,并加速前行。
    2005年8月,墨西哥遭遇“卡特里”飓风,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70美元/桶。
    2006年,国际油价波动总体来看呈马鞍形,至7月份达至高点,然后很快下滑到每桶60美元上下,下跌了25%左右。进入12月份,受美国北部地区气温回升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2007年初交货原油期货价格每桶略高于60美元。总之,在国际投机基金等因素的影响下,2006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依然偏高。
    2007年9月12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80美元/桶,随后,继续加速上扬。
    2007年10月18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90美元/桶,并在年底直逼100美元/桶!
    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飙升,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创出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
    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国际油价出现大幅回落,1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跌至33.20美元/桶,为2004年4月以来新低。
    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可谓是波澜曲折,平均为80美元/桶,并保持在67-92美元/桶之间波动起伏。主要是由于新兴国家石油需求旺盛、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继续保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低谷反弹并震荡上行。
    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一波三折,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以及全球经济二次衰退忧虑拖累原油价格,但中东地区局势给原油价格提供支撑。
    2012年国际油价呈现冲高-快速回落-反弹-震荡回落的“M”型走势。以伊朗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是油价在一、三季度走高的主要原因。
    2013年,全年均价WTI油价略有回升,布伦特油价小幅回落,价差总体缩小。市场投机气氛浓厚。
(马广志 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