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商撤离甜水园 社科图书萎缩现状

作者:李北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0-29 22:54:00

摘要:数量无法衡量一切,良莠不齐和“同质化”现象已被不少社科图书出版人和读者诟病。另一方面,一些社科图书的选题因为受众有限,也深陷“好内容却卖不动”的时代困境。

中间商撤离甜水园 社科图书萎缩现状

  华夏时报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几乎可以肯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除了作为“刚需”的教辅类图书,社科图书在人们一生的阅读范围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你审视这个市场,会发现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它的市场境遇:仅从数量上来说,它甚是繁荣,记者了解到,国内出版研究机构开卷公司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新书品种,社科类图书为2.29万,排名第一。但数量无法衡量一切,良莠不齐和“同质化”现象已被不少社科图书出版人和读者诟病。另一方面,一些社科图书的选题因为受众有限,也深陷“好内容却卖不动”的时代困境。

  社科类图书的未来在哪里?

  社科图书的窘境

  无需赘言,拥有所谓“大众图书”属性的社科类图书在整个图书市场中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张丽娉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以2013年为例,社科类图书在国内地面店的监控码洋,占全部图书码洋的17.86%,仅次于教辅教材类图书,居于第二位。

  但是,即便如此,数据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的高度繁荣。某种程度上,这可以从有着“图书市场晴雨表”之称的北京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一窥究竟。

  不久之前,一位天津民营书商略显悲情地写道:“去北京最大的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进货,市场最大的一家经营社科文学的批发商告诉我们,他们也不打算干了,月底撤出,面对冷冷清清的市场,面对同行一百多元的营业额。我们无语,却有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之感。”

  事实上,在此之前,甜水园批发市场已有众多批发商相继选择离开,离开原因无外乎高房租以及购书人的锐减,而他们大多经营社科、历史和文学。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了解到,他们离开后的店面,大多数被经营教辅类图书的人员租赁。

  北京华文经典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段洁也有类似经历。他在微博中写道:“(甜水园批发市场)二楼社科小说的份额在缩减,教辅的门店显得多了,还有三家人走店空,位置较好的一家现在成了学生点读机的专卖店,品种上编著类社科产品不如以前多,原创小说摆放,多偏向类型化,各家大同小异。一楼几乎是教辅幼儿的专场。”——事实上,学生是中国图书市场最大的一个购买群体,教辅类这种偏“功利化”阅读的图书市场走高也并不奇怪。

  内容“泛滥”和“同质化”

  甜水园的日趋衰败,除了现代传媒手段的日益丰富,致使当下阅读习惯的嬗变,从而影响人们购买图书的动力这个基础因素之外,其实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国内民营图书流通企业的日子艰难。“有关方面年年唱高调,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受逐年上涨的房租成本所影响,为求苟延残喘不得不压缩店面,直接导致产品重点摆放机会少。再加上图书制作方创造力不强导致产品千人一面,都是造成产品滞销、积压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像甜水园这样的第二渠道市场被快速瓦解。”段洁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眼下的图书市场,国家扶持的国有书店、网上书店和独立书店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定。随着网络书店势力的不断扩张,实体的图书中间商已经没有任何优势,甜水园的货品中转功能会更加弱化,并逐步向综合类零售兼批发的卖场化经营方式转变。”

  事实上,据张丽娉向本报记者透露:自2012年以来,社科类图书市场整体呈现萎缩状态,不论从品种还是从码洋来看,虽然也有一些有口碑和销量的好书,但真正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科图书并不多。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的洗牌,那些跟风类的、短平快的社科图书的市场生存空间逐渐变小。

  其实所谓跟风,也就是被不少出版人所诟病的“同质化”现象。“社科类图书缺少品种创造动力,个别人更愿意跟风,以降低投入风险,所以造成市场品种重复。而因为品种无差异化并恶意循环,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使得卖场渠道失去热情。社科图书产品展示机会越来越少,于是竞争加剧,导致生产进入死循环。”段洁认为。

  此外,在他看来,移动阅读的迅速发展更是加剧了这样的“死循环”。社科类图书如果不重视内容创新,以及提升功能性和实用性,会面临被大洗牌的危险。他以一个“经典案例”——励志鸡汤类图书举例,“成功励志类的鸡汤图书,因为受众较广,这类产品的销售一直比较稳定。尽管以往市场上的品种同质化非常严重,但因为投入成本不高,一般产品小赚基本没问题。但现在读者获取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字载体例如微博、微信等等传递着太多的励志文章。在这种趋势影响下,人们对这种激励的渴求感会降低,那么励志类产品要存活就必须在内容上有新意不雷同,推演到社科图书产品就是要更加凸显其存在价值。”

  分众: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凸显其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如何通过有效和目的明确的方式,让有价值但略偏小众的社科类图书体现出自身的经济效益?

  其实,正如一位出版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的那样:“虽然社科类图书很多时候给人大众化的感觉,但也正因如此,对社科图书的市场判断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于是,不少从业者将“分众”视为寻求小众社科类图书的新机遇。“图书内容和图书营销策略的分众,在这些年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趋势。一方面,读者群体日益成熟和理性,对图书内容的选择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会根据自身切实需要和喜好去选择图书。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让读者个体更容易寻找到自我归属的阅读兴趣点,推动一些偏小众的图书出现。”张丽娉告诉记者。

  段洁也表示:“今后的图书内容制作趋势会越来越细,拿家教类图书来说,看看这些书名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诸如此类。不光是家教类图书,实用心理学方面,除了心理疗愈,也有趣味心理学的产品可以深挖。大而全的产品,如果不是权威,再无竞争优势。人们需要学到一种技能或者获取必要的常识,而不是一知半解。营销策略的分众是跟进的,有市场就需要营销,有需求就需要怎么扩大需求。”

  至少在理论上,所有图书都是分众图书,大众图书无非是若干个分众市场加合在一起的结果。于是,以“产品经理”的心态,寻找到一本书真正的分众读者,判断读者需求,拿出满足读者需求的功能和内容,也成为这个时代图书编辑的新职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出版业学者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分众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二元分裂,如今则要求更为细化的个性市场,甚至可能走向“按需定制”的道路。

  好在社科类图书应该有一个不错的未来,就像段洁所说:“到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来求得内心充盈满足。文学毕竟只属于一部分人,而教材不太可能伴随我们一生。只有社科图书才有可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缝隙,因为我们需要自己具备能力控制个人喜怒并强大身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