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北京公立养老院存在严重排队现象 养老床位“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栗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0-18 00:27:00

摘要:在外面的人看来,养老产业正在迎来史上最好的投资机会,大量社会资本正在政策的感召下,对养老产业跃跃欲试。

北京公立养老院存在严重排队现象 养老床位“不能承受之重”


华夏时报记者 栗泽宇 北京报道
    在外面的人看来,养老产业正在迎来史上最好的投资机会,大量社会资本正在政策的感召下,对养老产业跃跃欲试;而在里面的人看来,养老产业的机遇并没有给从业者的生活状态带来改变,反而为行业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变数,离开这座围城的从业者越来越多。
    资本的洪流永远指向洼地,社会老龄化的脚步不会因为养老体系的不适应而止步,养老需求的滋长不断催促着资本的脚步,而养老产业却似乎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
    已进入的民营资本持有者大多在为经营状况不佳叫苦,公立养老院的排队“盛况”又总是令正在老去的人们望眼欲穿,即便身处公立养老院的从业者也有一肚子苦水。
    民间资本真的来了,但是养老产业准备好了吗?
排队养老
    “北京最牛养老院入住要排队等100年”早已是尽人皆知的秘密。相关报道称,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第一福利院”),作为北京条件和设施最好的养老院,若想入住需要排队等上100年。
    对于这一说法,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党委书记李凤河在10月16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于夸张”。
    据第一福利院接待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第一福利院共有床位1100张,目前全部住满。而在册登记等待入住的老人已经超过一万人,按照每年可腾挪出100个床位计算,理论排队时间超过100年。
    但该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如果按照他这个算法,我们现在的情况可以说300年也消化不完排队的人,而实际上目前登记的最早排队者是2006年登记在册的。”
    “第一福利院的确资源很好,这是不可复制的,公立养老院自己有医院的,只此一家。”李凤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医疗实力方面,除了配建自己的医院之外,3公里范围内有中日友好、安贞医院、北医三院等多家著名医院;交通方面,周边有三条地铁线,距公交车站不足100米,还紧邻四环路和京藏高速;虽然身在北京的繁华地区,但这里拥有城市里难得的清净,周边没有特别嘈杂的环境噪音;再加上公立养老院在收费上不是很贵,周边购物也方便,生活内容安排得又丰富,所以这里最受欢迎是可以想见的,不一定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尽管第一福利院排队人数超过床位数量10倍略显夸张,但公立养老机构需排队等候确是普遍现象。
    与第一福利院一墙之隔的北京市第五福利院在交通、周边环境等外部条件上与第一福利院相当,且与第一福利院共享专为养老配建的“北京市老年医院”,但排队情况则显然宽松得多。据第五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院拥有床位450张,而排队人数不足千人,大约是床位数的1.5到2倍。
    同为市级公立养老院的北京市第四福利院,2013年10月刚刚完成装修,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目前同样存在排队时间较长的状况。
    北京市目前拥有市级公立养老院只此三家,另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北京汇晨老年公寓”。据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满玉红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汇晨老年公寓由政府协调土地、动用福利彩票基金完成建设、汇晨养老机构通过竞标负责管理经营。目前汇晨老年公寓同样床位全满,并同样拥有数量庞大的排队等候人群。
    来自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北京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总数388家,包含市属、区属、民办三类。本报记者向多家区属养老机构查询得知,区属养老机构几乎床位全满,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队等候入住现象。民办养老院反馈的具体情况则参差不齐。
人才困境
    “床位紧张只是目前养老产业困境的一个方面,目前另一个问题是人才储备。”李凤河对本报记者表示,人才储备问题可能比床位问题更严重。
    “我不止一次遇到民营养老院的人到我这要人,着急的甚至直接跟我借人,但我这儿也缺人。”李凤河说,“我们现在招的新人大多是20到30岁的80后和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个群体能留在养老这个行业里,把工作当事业的人相比之前的70后们确实要少很多,毕竟他们要面对高房价、高物价的压力,挣几千块钱的工资很难帮他们实现理想或梦想。这个现象在这个行业里应该是很普遍的,所以养老产业面临的大问题就是人才短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能补充上来的新鲜血液却越来越少。”
    据李凤河介绍,第一福利院的所有工作人员加在一起超过500人,约合两个床位对应一位工作人员,这是养老保障中比较合理的配置水平。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为390万张,而我国提出的整体目标是,要在2015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30张床位的目标,目前还需要增加270万张床位。若按照每两个床位配备一位工作人员的比例,至2015年将需要330万具备基础医学护理素质的从业人员,在养老院提供基础的服务保障。
    北京慈寿寺养老院刘院长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员问题几乎是她面临的最大障碍。作为一家民营养老院的经营者,刘院长因家人面临养老困境而涉足这一领域,但目前她的经营状况举步维艰。
    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就医和探视较难成为阻碍慈寿寺养老院发展的绊脚石,但刘院长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护工难招。
    “我们能给护工提供的工资并不高,所以招来的大多是外地来京的大龄女性,普遍素质不高。自己受了委屈偶尔会在老人身上使些小脾气,这样的问题我们很难查出来,却常常被家属找到证据,引发一些纠纷。”刘院长承认,目前其所经营的养老院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招工难也成为了其经营养老院的死结。
    按照第一福利院的配备标准,护工与具有临床护理能力的职工比例应维持在一比一左右,但目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有少数公立养老院及高端民营养老机构,但高端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却往往令人望而却步。
    据李凤河估算,如果第一福利院没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单纯依靠向老人收费,至少要将收费从现在的3000元左右提升到5000元以上,才能维持现有的人员匹配状态,而这样的收费标准却是多数退休老人无力承受的。
缺乏规划
   “床位和人员的不足可以依靠引入更多的资本完成补充,现在很多资本等着进入养老产业,但一些盲目的决定却无法给养老产业带来正能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养老机构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们一线的眼光来看,目前养老产业缺乏的是有效且合理的规划。”
   据该负责人介绍,北京某郊区新建的养老机构目前正面临筹建困局。“养老院建好了,但是经营不起来。从我角度来看,问题出在规划选址的过程中。把养老院建在了一个四周荒无人烟的地方,老人就医、家属探望都会成为阻碍人们选择的障碍。”
    该负责人表示,人们选择养老院最常参考的三项指标依次是医疗环境、交通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老人能生活自理的时候都希望在家住,开始有一些细小的生活不便之后,才开始考虑到养老院生活,而这样的老人和家属都希望选择离医院比较近的地方,平时看病也方便,万一有了问题方便,住着也就踏实了,所以医疗环境是首要因素。另外,老人年纪大了即便住在养老院,也希望经常能有子女来看看自己。最后才是考虑住起来舒服不舒服,平时能有些什么闲暇的业余生活等因素。”
    依照该负责人的分析,目前大多选址偏远的养老院很难达到让老人愿意选择的目的,大多数选择者只是无奈之选。
    “老人是离不开社区的,而我们现在在诸多发展理念当中,社区养老恰恰是发展最缓慢的,反倒是把老人搬离原社区的理念走到了前面。”该负责人表示,在养老产业迎来资本注入转机的历史阶段,引导资金走向需要更好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其实我们拥有相关的制度,上世纪90年代,开发房地产都需要像现在配建学校那样配建相关的养老设施,并到民政部门审批并接受监督。但随着房地产开发要盖100多个章成为笑话,相关的审批和监督也失去了应有的效力。”这位身处养老产业近30年的负责人表示,“这是今天我们全社会养老体系准备不足的原因之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