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债券货币化侵蚀全球资产价值体系

作者:刘勘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18 19:43:00

摘要:债券货币化侵蚀全球资产价值体系

 

刘 勘 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近期资本市场上战略性能源和资源板块表现十分强劲,纷纷受到市场投资的追捧,源于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3000亿美元2至10年期美国国债(相当于2008年外国购买量的总和)、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1000亿美元机构债券,使购买总额扩大到1.45万亿美元,并增加短期融资工具担保品范围,以刺激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随后财政部宣布成立“公共——私人投资项目”的“消毒”计划,利用政府和私人部门750亿至1000亿美元,购买5000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甚至该计划规模有可能扩大到1万亿美元,旨在剥离银行有毒资产,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清楚银行体系内的坏资产,恢复金融市场信心和信贷资金流动性,促进美国经济回到正常轨道。但是,这也引起世界舆论忧虑,美国通过债务货币化向债权国转移危机。
    现在,美国正加速拯救崩溃的金融体系,今年美国国债发行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由于美国国内储蓄极低,吸引外国投资者继续购买力降低,则唯一办法就是由美联储自己直接购买,也就是赤字货币化。其核心措施就是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来拯救经济,通过印钞票方式购买美国国债,实行债务货币化,在未来时间内多印1万多亿美元钞票,实际是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基础货币,再经过货币乘数作用,放出美元流动性就更多,实际是美国政府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购买本国国债和冲销次贷窟窿,再次向全球征收铸币税为美国自己还债。
    截至2008年,美国发行国债总额为9.6万亿美元,欧洲美元约4万亿以上,还有从1940年到2007年,美国累计财政赤字4.8万亿美元,可见美元国际货币本位币地位仅此三项累计,美国获得铸币税收入超过18.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08年GDP总额的1.3倍,而没有国际货币本位币地位的中国为其贡献大约有十分之一。美国作为世界最大债务国,截至2009年2月,美国未偿还国债高达10.76万亿美元,按其人口平均负债3.5万亿美元。因债务是以美元计价,如今美联储大肆印发美元,造成美元贬值意味着其债务所对应的实际财富将大大减少,假如美元贬值10%,即可导致相当于美国GDP5.9%的财富转移到美国。美元贬值不但可以吸纳全球财富,还可击溃别国货币和经济。所以,我们不能低估华尔街上百年积累的金融市场经验和智慧,因为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管理经验和金融业务创新能力。
    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是财政部发行债券,而央行买进债券,将“有毒资产”国有化,纯粹是左手交换给右手的游戏,是一种不平等国际金融市场的荒唐剧。从资本市场战略上看,让美元泛滥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在近期内通过经济危机,在全球进一步巩固和垄断其定价权的优势。与此同时,导致下一轮通货膨胀预期,意味着黄金、石油和大宗商品及资本资产价格暴涨。目前世界上黄金储备量3万吨,美国有8100吨,再加上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200多吨,美国占世界黄金储备量的三分之一,黄金暴涨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美国。拥有世界石油三分之二原油储量的中东地区,也在美国掌控之中,美国控制战略资源占全球24%,一旦通货膨胀来临,能给掌控战略资源和战略资本的美国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经过经济周期变化来强化超强地位。它的对立面就是要牺牲别国央行国库中的美元价值,给以货币形态的美元储备和美元国债,以及货币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带来难以置信的损失,尤其是我国高达45%以上储蓄率的国民财富,在美元等外币“货币贬值竞赛”中,被大量侵蚀和剽窃。
    在此之前,英国推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收购750亿英镑的国债,事实预期可能扩大到150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10%),日本和瑞士都在使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预计加拿大和瑞典也将随之而来。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发布最新报告指出,鉴于欧元区经济前景黯淡,欧元区经济衰退仍在加剧,预计今年欧元区经济萎缩4.1%,欧洲央行将在今年6月底把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不排除欧元也跟随采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这样一来,世界上主要货币的美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已经进入定量宽松货币时代,以及欧元、加元等货币随后也在加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行列,意味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开始奉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基本确立,那么这些国家货币展开“货币贬值竞赛”,各国央行通过购买本国各种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基础货币和信贷资金的方式进行干预,用特意创造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降低贷款成本改善信贷市场环境,激活全球货币流动性,虽能弥补“去杠杆化”带来流动性不足,但必然造成大量纸币泛滥。可见印钞机开动将使通缩变通涨,货币贬值预期正在侵蚀着全球既有资产资本价值体系,新一轮货币博弈近在咫尺,新的国际货币格局和货币均衡诱发全球金融市场如何演绎,值得拭目以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