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郭美美背后:鞭挞与隐情

作者:李北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8-06 22:32:00

摘要:3年以来,从“红会事件”到所谓“2.6亿元赌债”,伴随着各种真真假假的炒作,这位90后女孩红极网络,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窃窃私语之中。

起底郭美美背后:鞭挞与隐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23岁的郭美美再次爆红,却并非以她想要的方式。随着央视等主流媒体大幅报道其“以赌博名义诈骗”、“以商演名义从事性交易”等内容,舆论对这位“炫富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迅速掀起一场“起底”浪潮。

  事实上,在过去的3年里,郭美美的名字也曾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窃窃私语之中。这个名字与爱马仕、玛莎拉蒂、干爹以及红十字会联系在一起。她被自己、媒体以及网民塑造成了一位在网络上“兴风作浪”的坏女孩形象,也逐渐成为一个符号,最终在此番“起底”事件中,演变为一场颇具时代特色的全民“狂欢”。某种意义上,或许正如作家韩松落所言:“人们看到的郭美美,只是人们想要看到的郭美美。”

  社会问题“代言人”

  3年以来,从“红会事件”到所谓“2.6亿元赌债”,伴随着各种真真假假的炒作,这位90后女孩红极网络。在媒体的描述中,郭美美有着这个年纪女孩的某类共性:虚荣,拜金,无所顾忌——只是她更加虚荣、拜金和无所顾忌,加之此前与红十字会的暧昧关系,让她的行为不出意外地超出了大众舆论接受度。如今,当郭美美被抓后,这位“问题女孩”更是被不同的人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此番报道中,媒体想从郭美美成长轨迹中探寻因果关系,试图觅得一个“坏女孩成长记”。包括郭美美家人在内,在过去的几天,媒体披露了大量的细节:“郭美美1991年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单亲家庭。其父曾经是一个商人,有诈骗前科,其母长期经营洗浴、桑拿、茶艺等休闲服务,其大姨曾因涉嫌容留他人卖淫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其舅舅曾因贩毒被判刑。”从小学至高中,郭美美跟随母亲在深圳和益阳两个城市之间切换成长,这被人们认为是缺乏教育的例证,而据其中学老师回忆,还叫做郭美玲时的郭美美打扮张扬,且经常旷课。

  高中毕业时,郭美美并未参加高考。2008年9月,她来北京电影学院上了一年的演艺进修班,像无数女孩梦想的那样,希望今后可以跻身娱乐圈的名利场。两年之后,经人介绍,郭美美认识了“干爹”王军,也逐渐变成了外界更为熟知的那个郭美美,而后的故事则被众人所知。

  事实上,此次郭美美因赌被抓,有不少网民颇为失望——从报道来看,这位浮夸至极的女孩并非“声名显赫”,更不是权贵的私生女,只是一个做事“出格”乃至违法的女孩。三年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郭美美认为自己更像个牺牲品:“中国人太多,贫富差距大,很多人不满,有时候迁怒到我身上,他们也许并不是那么恨我,而是恨一种社会现象,在我这里找到了一个发泄点。”

  毫无疑问,发生在郭美美一人身上的包养、炫富、赌博、性交易,都是尖锐的社会问题,这让她成为诸多社会问题的“代言人”。而正如评论家朱白所言:“在一个审丑文化盛行的环境中,所谓鄙夷带来的关注度当然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这也是为什么郭美美这位靠‘丑闻’扬名的女孩,可以得到商演、角色等机会的背后原因。”——或许某种意义上,不少人都为郭美美的性交易抬高了价码。“未来某天,人们也会因为认清她的身世,而对她失去兴趣。我们和我们所憎恨的一切,关系非常复杂,其中混杂的,可能是某种不便明言的暧昧情绪,而且远远超过我们自尊心愿意承认的程度。”韩松落评价道。

  媒体的狂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郭美美事件正赶上云南鲁甸地震,不少质疑者指出,灾难面前,媒体对郭美美近乎“扒衣式”的报道并不合时宜。有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显示,35.2%的网民认为郭美美的“风头”不应盖过云南鲁甸地震。

  然而,应该关心的和实际关心的往往并不是一回事。而在郭美美事件中,各大主流媒体披露的大量关于美女、性、包养、赌博等内容,客观上刺激了信息的加速传播。截至发稿前,记者在百度搜索“郭美美”三个字,相关结果约为73600000个,搜索“鲁甸地震”,则只有834000个。

  8月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了以“起底郭美美”为题的长达13分钟的报道,素颜的郭美美穿着橙色马甲,接受着记者的问询。

  事实上,作为公众人物,隐私权确实弱于普通百姓,但在不少学者看来,当司法程序尚未完成时,所谓“媒体审判”是否得当还应商榷。“郭美美名气再大,也只是一介平民,不掌握任何公权力。现在未审先‘判’,上央视悔过,实在太不应该了。” 知名媒体人章文写道。

  红十字会的尴尬

  几乎可以肯定,倘若整个事件中没有与红十字会的瓜葛,郭美美不会成为现在的郭美美。

  2011年6月21日晚,新浪微博上,郭美美被某网友发现。在她的微博相片里,玛莎拉蒂跑车、不同颜色整齐码放的爱马仕包(后来这些包大多被描述为假货)成为刺眼的背景物;而更为刺眼的,则是这位20岁女孩“红十字商会总经理”的认证信息,这刺激了无数人的神经。

  在之后的几天里,郭美美初次感受到了“成名的代价”,她丧失了大部分隐私。据当年《南方周末》报道:加密的个人博客相册被网友破解;6月27日午夜,她乘飞机赶往北京,尚未登机,登机牌信息便出现在了微博上。凌晨1时30分,当郭美美穿黑色T恤、红色短裤出现在首都国际机场时,已经有数十名网友和记者在守候着她。6月底,网上流传郭美美和她的母亲要“外逃”澳大利亚,几百个电话打到了澳大利亚大使馆,要求使馆拒绝给郭母女办理签证。

  红十字会事件后,已经成名的郭美美将微博评论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而翻看评论,几乎永远都是无休止的谩骂。尽管郭美美已承认,这个认证纯属胡闹,但依然惹火上身,且将红十字会的声誉拖入谷底。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甚至如此评价:“郭美美事件三天,毁掉红会一百年 。”外媒还刊载了《网络丑闻损害中国人对政府慈善事业信任度》的文章,指出:“年轻貌美的郭美美就像一颗手榴弹,炸向了中国的慈善事业。”

  郭美美悔称想还红会一个清白,中国红十字总会官微也连发数条微博,试图与其划清界限,但郭美美事件带来的巨大损失,短时间是难以弥补的。“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利用郭美美事件重建自身,接续百年来的传统。”学者马勇评价道。

  声音

  纵使郭美美悔称想还红会一个清白,纵使中国红十字总会官微连发数条微博,批判郭美美的丑陋面目,并抛出与其划清界限的声明,控诉其带来的巨大损失,是不是大众心中那杆秤就会向着红会倾斜?答案似乎没那么简单。当前,郭美美案件中的一些细节依然疑云缭绕,“中红博爱”与红会之间有着怎样的利益关系?“2.6亿赌债”等恶意网络炒作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强大”幕后推手……人们对于案情的种种追问,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呼声,希望郭美美案能一查到底,希望真相能进一步大白于天下。

  ——《浙江日报》

  曲已终人未散,被郭美美“绑架”了三年之久的中国红十字会呼吁“忘掉郭美美”,可太多人知道这是一厢情愿。公信力的重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红会自然可以选择“忘掉郭美美”,但教训不能忘。而更多人,特别是裹挟在郭美美这场怪诞荒谬的狂欢事件中的年轻人,到底应该从郭美美的“成名史”中看到什么、反思什么?

  ——《中国青年报》

  在主流媒体专注批判郭美美时,有人就质疑把所有脏水都泼在一个价值扭曲、金钱至上的年轻女子身上的公平性……其他人都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似乎一切与自己无关。这本身也是避重就轻、见表不见里的价值判断。

  ——何龙(评论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