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GE李国威:外企的竞争力与前途

作者:李国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26 16:26:00

摘要:我们总结一个想法,外企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塑造了一代,就是为塑造一代独立人格的打工人员或者是白领打下了基础。

GE李国威:外企的竞争力与前途

  由中国产业报协会主办、华夏时报承办的“2014中国经济媒体领袖春季峰会”于5月23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主题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传媒自律与突破创新”。本文根据李国威在2014中国经济媒体领袖春季峰会上的演讲整理。

  2014年实际上是外企进入中国30周年,从北京外企输入公司正式可以以合法的身份往外国的代表处和公司派遣人员时开始。这些快从外企退休的人,他们经历过一些国企的经验,经历了两种制度和感受,现在觉得外企对中国的影响是怎么样?我们总结一个想法,外企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塑造了一代,就是为塑造一代独立人格的打工人员或者是白领打下了基础。

  可能独立人格说得有点过,但是实际上外企这些员工似乎都是在毫无保证的情况下自己寻求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的职业。现在我们在外企总在说裁人,所以说在外企我们不用为他们的生老病死操心,他们就有独立生存的本事,这是一个体会。

  第二是我在外企特别是跨国公司做了20年左右的时间。感到这些年对外企的态度发生变化。当十年前一个跨国公司的老总访问的时候会受到很高的礼遇,我们看这些年来外商所受的礼遇和我们高层谈论的话题,一开始是谈投资,十年前的话题是希望你们到我们国家、省投资;五年前话题有一些改变,外商在华投资更大是象征性的意义;现在如果外企到省一级访问谈的是什么话题?谈的是我们如何引进研发机构和管理人才,让更多的人才到我们这儿来,让整个城市的环境、消费水平、素质有更大的提高,它不是简单地说建厂考虑,他是从整体能力的提升来考虑的。

  外企经过30年的发展,可以比较明显得看出,第一个阶段是纯粹进口阶段,或者说是产品销售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还没有先进产品的时候,任何一个东芝的产品都会有很大反响。第二个是有很多企业拉动就业,产品在本土销售。第三个阶段是很多外商搞本土的研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外资企业开发了成功的产品,包括现在面临困境的诺基亚,曾经历史上辉煌过一阵的外商企业。再往下发展,如果政府说你在拉动就业上没有作用,投资上也不需要你?外商竞争力在哪里?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关注外商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中国的企业全面融合,一开始通过中国的政策引进、消化、吸收从技术范式上来做。

  首先是高铁模式。它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中国国家的战略就是把高铁技术出口到非洲、中亚地区,甚至到美国、北美,大家可以看到它是一个整个全球资源的非常全面整合。还有一个大飞机模式,中国商飞已经跟所有的航空领域的世界顶级的制造商、合资企业等实现的,中国通过大飞机这么一个企业已经形成了非常严密的综合体。还有一个模式是重型装备模式。十年前国家通过招标引进了重型燃机,通过市场换技术、技术换市场,很多外资企业进入市场,中国也在探索将来如何自己生产自己的燃机,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和外企全面合作的模式究竟以哪种模式发展?我们有待观望。

  还有一个模式,外企和大型国企一起走向世界,企业如何具有全球的竞争力,这是中国关心的问题。随着中国的产能过剩和各种各样的因素,我们建立了全球性很有必要性,就是中国企业如何进入海外,我们很关心像中国投资越南的企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中国在非洲、拉美做的工程承包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跟他们持续打造国际竞争力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在全球市场遇到某些障碍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跟这些市场已经有成熟经验的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是未来考虑的方向。

  最后总结一下,外商企业,外国的跨国公司在本土的持续竞争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它必须对行业有前瞻性。对市场有一个很好的预见性。

  第二个跨国企业的文化弹性和管理弹性。它能够适应变化管理形势,当某一种路径遇到障碍或者遇到瓶颈的时候,特别是对一些百年的大型跨国企业来说,他们要有互联网思想。

  最后一个要能持续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能力,我们将来中国的经济一定是面向全球的,我们的人才面向全球,不仅仅是会讲外语,要有包容性,能够最好的利用全球的资源为你的企业为中国和全世界发展。谢谢!

  李国威GE大中华区公关传播总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