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汉字的文化密码

作者:叶匡政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11 23:37:00

摘要:《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是当年民国小学堂的通行教材。新版的《澄衷字课》影印线装,最大程度重现了原书的气息、风貌。

发现汉字的文化密码

叶匡政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是当年民国小学堂的通行教材。新版的《澄衷字课》影印线装,最大程度重现了原书的气息、风貌。
    翻开《澄衷字课》,对“书卷气”三字体味尤深。从那带有书者体温的点横撇捺,你都能体会中国人对文字的敬畏与虔诚。书中影印文字,为唐驼所写。过去听过唐驼的传奇,说他写字过勤,把背都写驼了,遂改名唐驼。因他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了这课本中的3000多字正楷,“唐体”名噪一时。
    这种带有书法印迹的开蒙课本,本身就彰显了汉字是一门书写艺术,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汉字的造型之美。每个汉字都像一幅构图精巧的图画,书写者让一笔一画都暗含气脉,你眼中的汉字,也像随着这气脉在流动。孩子在识字的同时,就能感受到笔是如何在“意”的驱动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汉字,能真切地体会到汉字因书写而带来的艺术魔力。
    当然值得把玩的,不只是装帧和唐驼的字,而是书中对汉字的释意。明代于谦写过《观书》一诗,我觉得其中四句,最适合表达我读此书的感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一本识字课本,能让人感到“相亲”与“胸次全无一点尘”,着实不易。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是“以字为本”的,所谓一字千金、一字之师,都暗含此意。所以如何认知每个汉字,如何析形解义,都意味着你对中国文化意蕴的理解。
    书中充满文化意味的释读,在《澄衷字课》中比比皆是。这与澄衷学堂当年倡导的“性灵说”有关,他们认为:“训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义。教者了然于口,听者自了然于心”,所以“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
    虽说不能把胡适等人的文化成就,归于开蒙的课本,但以这种方式开蒙,显然对把握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大有益处。在古人眼中,汉字不只是语言的工具和符号这么简单,而是一个个活着的生灵,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表明汉字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能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感应空间。古时的人们会在谣谶、测字中,用字形离合来判断未来与天意,求吉避凶。人人都敬惜字纸,认为若乱丢字纸,会亵渎字神,不仅有惜字冢,更有慈善性质的惜字会,专门收焚字纸。
    我们常说要重现汉语之美,如何认知汉字,可以说是第一课。汉字不只是简单的象形文字,更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结构灵活,其中既有大量历史和文化信息的积淀,也有对天地万物和生命的哲思。汉字构成本身,便蕴含了先祖对文化经验和信息的综合与处理,有对事物直观的描摹,也有对很多抽象概念的感知,用联想、象征、比喻等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所以中国会有“小学”传统,把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作为学问的根基。曾国藩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就是指要认知汉字中的文化信息。
    汉字能存在三千年之久,而且伴随文化进程的发展而成长,还因为在汉字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文化和哲学基础。它相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它相信阴阳相生、虚实互补、物我两忘。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色彩与个性,就像图腾一样,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密码。
    有着这种深厚文化意蕴的汉字,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只被视为一种工具,可以说是对汉语表达的最大损害。很显然,如何在儿童的启蒙阶段,把汉字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传达给他们,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者要真正思考的事。
(作者为文化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