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七年之痒 应是不痒

作者:范杰

来源:华夏理财

发布时间:2014-04-04 22:56:00

摘要: “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事无成事事成”,也许是信托公司最真实的写照。

七年之痒 应是不痒

  2014 年,新两规已经实施7 年。7 年来,市场见证了信托公司从小到大、信托资产从少到多、信托从业人员从无奈到逆袭的过程。虽然信托行业在中国财富管理浪潮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争论却一直没有终止,“靠通道吃饭”、“兑付风险大”、“销售渠道闭塞”,市场从来不缺乏对这个行业的质疑。

  突然想起一副老对联——“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事无成事事成”,也许是信托公司最真实的写照。2009 年的111 号文、2010 年的72 号文、2011 年的7 号文、2012 年证监会旗下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放开、2013 年的8号文,每一次都是传闻“狼来了”,都有评论认为信托公司要受到巨大冲击,但信托公司就像“小强”,一次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市场评论的荒谬。

  从业务类型上看,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三块:一块是银行的通道业务,包括传统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和“银证信”等多种衍生业务;一块是房地产信托;最后一块是银信合作业务。其间,信托公司曾尝试过开展艺术品信托、矿产信托、土地流转信托,有的失败了,有的仍在摸索中。从业务结构调整来看,表面上好像一事无成,但正是在这样的业务结构下,创新频出,信托行业为委托人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服务,为合作伙伴提供了各类解决办法,为股东提供了丰厚的利润。

  笔者认为,这种不符合预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托制度安排的灵活性,得益于信托行业对于市场融资需求在哪里、市场投资机会在哪里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快速回应。不可否认,灵活的操作策略确实有可能带来个案的风险,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是,如果信托公司摒弃这种操作思路,又有什么力量去与风险控制极度严格、客户资源极度丰富的商业银行竞争?灵活可能面临个案的风险,但呆板却一定要面临经营的风险,这是目前中国金融机构业态下的必然。做频繁了可能走弯路,不做就一定会是死路。就目前整个信托业来看,风险远远没有某些分析夸张得那样大。

  有人说七年之痒,但笔者确实不认为信托正面临七年之痒。笔者无意于向泡沫论、崩溃论者开炮,只愿这个行业保持自己敏锐洞察力,保持独特的风险控制手段,保持自己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判断,就能一路走去,越走越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