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正文

拓荒者高西庆

作者:付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22 23:06:00

摘要:61岁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正式退休,他的继任者是现年58岁的中投副总经理李克平。

拓荒者高西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中国资本市场的拓荒者,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月20日,61岁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正式退休,他的继任者是现年58岁的中投副总经理李克平。

  20多年前,他和其他几位海归把“股票”、“证券”这些西方盛行的资本市场“怪物”带到了中国;10多年前,他自己戏称“被拽进了证监会”,任职副主席;此后,他从社保基金到中投,直到退休都不“轻松”。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中投总经理人事更迭,意味着中投正式开启了新一任领导班子工作。半年前,中投刚刚实现了董事长的新老交替,国务院于2013年7月3日决定,任命53岁的原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为中投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接替2013年3月已出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

带“怪物”回国

  留“板寸”头,说话也像发型一样利索率直;办事讲效率,不浪费时间;在对外经贸大学从工农兵学员到研究生,再从普通教师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与尼克松同是杜克大学法律专业校友并进行过交谈,又与这位校友同样取得纽约律师事务所律师资格,放弃在国外的社会地位,只愿为自己的祖国做一点事;参与创建中国证券市场并在这期间经历学者、官员生涯十余年……

  这就是高西庆,朋友们通常称他“西庆”。

  而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拓者之一,很大程度得益于高西庆的两个鲜明性格特征——牛气和牛劲。这两个特征,就像他以前经常蹬着轮滑鞋,去证监会上班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并贯穿着他的人生和事业各个时期。

  1973年,还是一名普通工人的高西庆想尽办法争取到了西安交通大学为全市技术人员办英语班的旁听证。靠着一股认准了就不退缩的牛劲,他的成绩超过技术人员,排名第一。一名工人这么愿意学习、学得这么好,这种牛劲感动了领导,并对他第二年被推荐上大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2年,受学校派遣,高西庆赴美国进修深造。1983年,30岁的他在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实习一年后,考取了美国著名高校杜克大学的法学院,卓有成效的三年苦读后拿到在美国颇具权威性的纽约律师资格。

  高西庆成为第一位取得这一资格的中国大陆人。

  然而,他却放弃了这个令多少人羡慕而不可得的地位。1988年,高西庆选择回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海归”一起,将“股票”、“证券”这些资本主义“怪物”带回了中国,并积极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

  这件事多年来被媒体多次报道,最终演变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章节。

  初创的工作是紧张、高效而艰苦的,但创业的兴奋融化了奔走的艰辛。1988年3月,高西庆与王波明、王巍共同执笔,写成《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并参与起草了《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设想》(下称《设想》),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了中央领导人就《设想》的咨询。

  1989年3月15日,中信、光大、中创等9家机构,各出资50万元,设立中国证券交易所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为在北京建立证券交易所做准备,高西庆任首席律师。但1989年后,事情的进展改为在深圳、上海设立两家证券交易所,不过背后,联办都是主办单位。

  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春风萌动。

与众不同的官员

  在创建法律与规范的过程中,高西庆等“海归”开拓者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非规范化、非专业化的社会现实;为此,他们要花大量精力弄清关系、路径,跨越道道关卡摸清国内办事机构。

  高西庆那种讲实效不讲客套的作风甚至有时会被人误解。有人评论称,他们这些从国外回来的人太“牛气”。

  但高西庆觉得,只要这种“牛气”不是因为仗着地位高就没有什么不好。他更希望人们看到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的牛劲。正是靠着这种坚韧,证券交易所很快建立并高效率运转起来。

  19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高西庆出任首席法律顾问兼发行部主任。由此,他成为一名政府官员。发行部主任因掌握着股票额度分配的权力,位置十分敏感。但从始至终,高西庆对于股票发行审核的态度,一直坚持认为监审应该分开,这也使得他有那么一些“与众不同”。

  1995年10月,高西庆因“健康原因”主动辞去证监会职务。他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辞职的原因之一时曾表示,(寻租)情况越来越复杂。而在这三年期间,高西庆起草了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同时H股成功发行。

  4年后的1999年,高西庆却再次回到证监会,被任命为副主席。他成了国务院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美国华尔街执业律师身份的副部级官员。一年后,周小川上任证监会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由此进入海归派主导的时代,水土不服尽显无遗。

  高西庆于2003年被免去证监会副主席一职。对这三年半的证监会生涯,高西庆在2013年11月时曾戏言:“其实我当年是被拽进证监会的,在证监会待了三年半,据说是得罪了六组不同的利益,然后又被撵出来到社保基金理事会做副理事长。”

合格的主权基金掌舵

  2003年2月到2007年9月,高西庆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负责投资业务。

  在社保基金副理事长任上,高西庆终于找到了一个平台,得以践行自己的国际化与市场化投资理念。在证券市场的失意通过社保基金得到弥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却是中国资本市场被逼出来的现实。

  正因为有了在社保基金的个人转型,高西庆之后得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中投。

  本报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中投在高西庆任内共披露过5份年报,自2008年至2012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1%、11.7%、11.7%、-4.3%和10.6%,自成立以来的累计年化收益率达到5.02%。

  这一收益率水平在全球主权财富基金中处于中间偏上,也达到了中投董事会设定的收益率基准。但事实上,过去5年,对高西庆而言,工作起来并不轻松。

  中投面对严厉指标考核与舆论质疑考验的同时,由于多重目标的不确定性,腾挪空间有限。这导致中投在投资方向上既要兼顾市场也要兼顾国家战略。

  事实上,尽管即将从“前台”谢幕,高西庆依然心系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在2013年末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他判断称,中长期来看,从全球配置角度讲,A股已到买入时点。

  如今,历尽沧桑的高西庆,回忆起十七八年前作出的回国决定仍感庆幸,牛气的他得意于自己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早“吃螃蟹”的人。而他身上的理想主义,也感染着周围的年轻人,采访过他的记者对其评价是“十分亲和”、“毫无架子”,陕西籍金融界人士更将他视为偶像。

  在中投谢幕,或许并不是结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