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中国乳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作者:王水寒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03 23:55:00

摘要:在这一年,“乳业新政”、“整合重组”、“可追溯”、“进药店”、“奶源建设”等行业热词纷沓而至,其中埋藏着一条将对今后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线索:转型升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水寒 北京报道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在这一年,“乳业新政”、“整合重组”、“可追溯”、“进药店”、“奶源建设”等行业热词纷沓而至,其中埋藏着一条将对今后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线索:转型升级。

  那么在这个巨大的行业变革中,中国的乳企们在做什么?这会对今后的行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为中国乳业的转型升级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夯实国内奶源

  基础是根本

  国内奶源偏紧已成公认的事实,而2013年则显得更为紧张。

  据本报记者了解,2012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5.5吨,与美国、荷兰,甚至日韩相比,差距不小;2013年,因为乳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对散养奶农形成了挤出效应,导致奶牛存栏数减少,使得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奶源格外紧张。

  但是,美国、荷兰等乳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奶牛存栏数减少的过程,总体产奶量却不断上升。对此,有乳业分析人士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先进的奶源建设,因为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奶牛存栏数不大可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扎实进行奶源建设,提高单产才是“奶荒”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这方面,伊利对奶源建设的重视,也许是业内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据本报记者了解,伊利集团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奶源建设加强产业链的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促进资源在行业内的整合,用行话来说,是奶源的“合纵”和“连横”;从2007年至今,伊利已经累计投入89亿元进行奶源基地建设,在全国建成标准化牧场1500多座,规模化的养殖比例达90%以上。

  另一方面,在2013年9月,伊利加强了与老盟友辽宁辉山的战略合作,向辉山注入5000万美元投资,成为辉山乳业在香港股市IPO上市的基石投资人。以这两家所拥有的自有奶源,二者联盟成为中国奶源格局中的大事件,“伊辉组合”成了国内最重要的原奶供应体。

  对此,乳业专家陈连芳认为,伊利和辉山的合作,在国内原料奶短期短缺之际,对于中国乳品行业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件事发出了两个重大信号:一是国内各家乳企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携手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二是进一步强调了资本市场对于奶源建设的青睐。

  三次“出海”

  融入全球产业链

  对中国乳企来说,国际合作算不上新鲜词。

  据悉,多年来,中外乳业合作早就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而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新的方向: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2013年是伊利海外合作的全面爆发年,先后在新西兰投资奶粉项目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达成战略合作,与意大利斯嘉达的战略合作的达成,在短短的半年中,伊利在美洲、大洋洲、欧洲都布下了重兵。

  据伊利相关负责人介绍,伊利在新西兰的合作项目是一桩11.03亿元的投资项目,这个项目位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占地面积8公顷。在2013年4月,这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及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OIO)批准,在2014年6月份项目达产后,将为伊利提供4.7万吨婴儿配方奶粉。

  如果说伊利在新西兰的投资项目还主要在资源层面,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的战略合作则涉及到技术、奶源、项目开发等全方位的运作。DFA是美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拥有分布在美国48个州的18000个大型的农场及奶农,占美国乳品供应的34%,出口市场遍布墨西哥、欧洲、中美、南美、亚洲、中东以及太平洋周边国家,是目前全球最顶级的牛奶公司之一。

  对此,伊利上述相关负责人指出,伊利和DFA的合作不仅包括长期战略采购,还有牧场服务和其他乳品相关项目的战略优先权关系。

  与此同时,伊利牵手意大利斯嘉达,又有新的内涵,因为这是一次“以点带面”式的合作。斯嘉达公司是意大利最大的乳品生产商,属于奶源、技术、品控都很优秀的“全能选手”,和欧洲很多大型乳企有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了欧盟和欧洲很多个国家的乳品生产许可。伊利通过与斯嘉达的合作,与欧洲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在标准、技术、品控等方面全面对接。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用“先打桩,后织网”形容伊利的全球化过程。在他眼中,新西兰、美国、意大利的合作项目都是提前布下的“桩子”,桩子已经打下,大网即将织成。

  业绩稳定,

  跃升至全球第12位

  在2013年,内蒙古乳业研究院的成立则被认为是中国乳业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一个标志。

  2013年7月,内蒙古乳业研究院在伊利正式成立。这个项目之所以受到如此程度的关注,既是因为其作为亚洲最大乳业研究机构的规模,更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乳业科技研发机构,还是一个乳业科技服务平台,被称为乳业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器。

  对此,乳业专家陈渝分析认为,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在伊利集团创新中心成立,是这一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不仅对内蒙古乳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对于中国乳业的整体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与上述重大举措相对应的是业绩的提升。2013年前三季度,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365.71亿元,完成预期经营目标。对此,乳业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行业领先地位、优秀的团队、股权激励机制、经营规模、优质奶源、品牌影响力等综合优势,伊利在国内市场已经难有强力挑战者。

  根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3年乳业全球20强》报告,伊利集团跃居全球乳企12强,位居中国乳业榜首,在亚洲也仅次于日本明治,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此,荷兰合作银行认为,中国乳企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乳业的中流砥柱。而伊利拥有明显的奶源优势、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运输体系和强大的销售渠道,势必将在全球乳业中占有重要一席,中国乳企领军全球乳业值得期待。

  此外,2013年,伊利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社会责任。这与前面所说的乳业转型似乎很远,其实却触及了最本质的东西——行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方舟工程”,它是伊利集团“健康中国”社会责任体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该体系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西部孩子在伊利的帮助下,要么改变了命运、要么改善了生活。

  “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很多人就会想到捐款、公益之类的,这不是全部,国企承担社会责任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认为,首先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回馈社会;其次,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包括员工、员工家属、合作伙伴;最后,为所在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因此,伊利的2013年是中国乳业这一年表现的一个缩影。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国乳业这艘载满了奶农、消费者、乳企员工、投资者的列车,经历着切实的转型升级。

  2014,相信伊利们会给中国乳业带来更多的精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