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亳州 一座城一个古文化展廊

作者:丛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20 23:55:00

摘要:知道亳州具体位置的人不多,能把这个“亳”字读对的也不多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丛文 北京报道

    知道亳州具体位置的人不多,能把这个“亳”字读对的也不多见。亳州是豫皖交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及价格形成中心、国家级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全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正在兴起的一座新兴能源城市。从商城汤王建都开始,亳州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道家文化重要发源地。
    亳州旅游局局长怀颖讲:这个亳字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推荐旅游的话题。因为很少有人认识这个“亳”字,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安徽省毫州市。因为这个“亳”字大家乍一看会以为它是“毫”字,所以这个字它本身造的就是很有深意的。它是商汤王的一个宰相叫伊尹造的字。这个字就相当于今天的京城的京字,专指商朝的都城的意思。这个字我们现在来看是“高、宅”两个字的合成,相当于安居乐业的意思,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到。
一个古字串联起来的厚重
    单一个“亳”字,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确是厚重无比的,几乎3天3夜也说不完。怀局长介绍说,一个是平原建都,因为亳州属于平原腹地,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所以比较适合人类居住。二是择水建都,过去我们整个古人类文明它是沿河而居。亳州有条河叫涡河,涡河是现在我们淮河的第二大支流。中部有很多河流是自西向东的,涡河的流向则是南北方向的。因此古人类在亳州繁衍居住的遗迹有二十多处。第三是高地建都,因为亳州的地势相当于现在我们中原地区的地势高度。这三点符合它建都的条件,所以就把都城建立在亳州。我们中国的历史商代之前是夏代,它是没有都城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就是商汤建都于亳。那么亳字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都城。老子和庄子都诞生于这个地方,也成长于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已经在历史遗迹上保留了许多老庄讲学的一些历史遗迹。人杰地灵与名山秀水的亳州相映成辉,亳州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
曹操父子风云际会之地
    亳州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绕不过去的地方,出了一个也是名震天下的英雄,这个人就是曹操。如果把一个城市想象成为一个人的话,亳州的性格最贴近于曹操的性格。曹操既是响当当的英雄,但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三国演义把曹操演绎成一代奸雄,但包括我们的毛主席、鲁迅等对曹操都有高度的评价。曹操不仅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如果第一次建都于此的是商汤,那么第二次建都的就是曹丕把他的陪都建立在亳州。亳州也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这是第二次成为都城。同时曹氏父子在亳州建立了建安文学,开辟了一代文学史上新的篇章。曹操小时候在亳州长大,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和最失意的时候他都是回到家乡,所以在亳州留下了他大量的历史遗迹。怀局长介绍说:现在我们这里还有曹操当年所种植的银杏树,千年银杏树。有关曹氏父子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操地下运兵道,位于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纵横交错,布局奥妙,立体分布,结构复杂,工程浩大。运兵道长达8000余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您若身临其境,仿佛探寻一个千年奥秘,莫不为之惊叹。中国人的地道战,在三国时期已然达到了一个不寻常的高度。
会馆票号扎堆
商贸经济繁盛一时
    清代亳州的商业非常繁荣,因为亳州的水运十分发达。所以涡河两岸留下了很多这个时期的建筑,如今这些为北关历史街区。它当时繁荣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现在在亳州境内留下了72条街,30多个会馆,还有20多家钱庄和票号。这个足以证明当时它商业的繁盛。
    怀局长讲:现在比较有名的是南京巷钱庄,也是我们其中的一个景点。南京巷钱庄也叫日昌升钱庄。钱庄隔壁是民国时期的一些会所,所以整个的古城是比较繁华的,从我们古城街道的一些名字就可以看出。比如说有个地方叫白布大街,是专门卖白布的。有打铜巷,是专门打铜的。有花子街,是做花子,做手工的。还有一条街叫八步六条街,就是在街口你走八步就可以经过六条街。还有叫一步三庙,就是走一步就可以过三个庙。这些就可以反映出当时亳州的繁华景象。所以我说亳州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亳州的历史文化。一是因为文化是旅游的魂魄,而旅游也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我想真正打动人心的最终还是文化的传承发扬。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古都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亳州现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保护单位44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