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艺术家的乌托邦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01 23:10:00

摘要:短短30多天,艺术家们在白庙村实施了80多件公共艺术,包括墙绘和装置作品,帮助建立了白庙村第一个文献馆。

白庙:艺术家的乌托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10月23日,偏远的通州区宋庄镇白庙村突然热闹起来,陆续有人从公交车上下来走进村子,不断有各种车辆停放在村口,在涂满星星的电线杆上,挂着一个醒目的黄色标志牌“艺术家出没”,原来这里正在举办“白庙计划——艺术乡村建设季(第1季)”开幕式。
    “白庙计划”由艺术时评人陈晓峰和艺术家徐弘滨、长风发起,村民张洁兵作为召集人,近百名艺术家在白庙村老村进村200米路面两旁,展开了一场用艺术群体的智慧和行动改变乡村的艺术乡村建设活动。
    短短的30多天里,艺术家们在白庙村实施了80多件公共艺术,包括墙绘和装置作品,改造了村口的垃圾污水问题、废品收购站、厕所,甚至帮助村民建立了白庙村第一个文献馆。 一个有田园,有艺术,有淳朴,有浪漫,真正的乡村正在建设中,只是不知道这个梦能做多久。
两个人的白庙计划
    白庙村是通州宋庄镇47个行政村之一,往西不到10分钟便能到达著名的画家村小堡村,往东与河北燕郊接壤。
    “我们邻村,贫困而小的一个村,因为村前面加两字‘画家’,结果他们就发了家。他们的理发、饭馆都涨了价,坐‘摩的’便宜了都不拉你。”村民代表张瑞全说。不仅是张瑞全,所有的白庙村村民都知道艺术家改变了小堡村。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们开始陆续迁移到宋庄,之后又吸引了全国更多的艺术家,以小堡村为核心,形成国内最大的艺术家聚居群落。由此,宋庄打出“文化造镇”的旗帜,2006年,宋庄成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艺术家最多的小堡村逐渐变成宋庄最富村。
    张洁兵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白庙,他曾经跑运输,见了很多世面,也目睹了艺术对邻村小堡的改变。他是村里最早和艺术家一起做事的人,去年,张洁兵在白庙做了一个艺术空间,投入二三十万元陆续推出了七八个艺术展览。
    “他跟我说想搞一个白庙艺术节,我觉得做一个跟小堡村一样的艺术节没有意思,能不能用这些钱来做艺术乡村建设,通过艺术家群体的智慧和能量来改变乡村的现状,让乡村变得更美丽,带动白庙村新的发展。”陈晓峰没想到张洁兵一点没犹豫地答应了。
    “所有人都在抱怨宋庄的环境,白庙计划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新的方法改变农村。”来自福建的陈晓峰在宋庄生活了8年,他认为小堡模式不是艺术家乐意接受的,它更像一个压缩版的城市,新的模式在哪里,他一直寻找突破的机会。去问过好多村庄,他们都无法接受他的大胆想法,直到遇见了张洁兵。
    “有的村民是希望白庙变成像‘小堡’一样,我个人是希望变成一个艺术生态区,我上学时学习不好,希望子女能比我强,所以我从运输转行做画廊。艺术家来到村里,给孩子一个学习的平台,这也是很多村民的想法。” 张洁兵说。
    他原来准备拿出6万元,用来改造卫生环境、文献馆和给艺术家做展览,后来“白庙计划”参与的艺术家很多,超出了预算,他被艺术家们的热情打动,又拿出了几万元赞助。
    “我发现艺术家们是真诚地来和村民交朋友,他们带来的思想、知识,像一粒粒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和10个村民成为朋友,又或者一户村民能和10个艺术家交朋友,那我们很快就将迎来改变。”张洁兵信心满满。
与村民一起玩艺术
    在小堡村,艺术家与村民只是租客与房东的关系,而在白庙计划中,两者之间将生成新的关系模式。
    从艺术家进入白庙开始现场工作,徐弘滨认为艺术家和村民之间的互动成为“计划”中最有意思的内容,激发艺术家参与白庙计划的制作作品的热情,新的关系模式在具体的艺术乡村建设中慢慢生发。
    “艺术家自己跟村民交流,拿着草图或者照片给村民看他们的设计,跟他们沟通,他们打起来也可以,深度地让他们去体验这个,就是捆绑在一起,让他们彼此去沟通。”徐弘滨说。
    艺术家王熹熹“认领”了一面水泥墙,他在现场作画的时候,村民一直在旁边看得极其认真,还会给出自己的意见。“他还是担心,因为他有自己的审美,他觉得那个红的门应该画一个喜鹊或者是画一个花什么的,我们是慢慢商量,尝试着让他们接受新的思维。”
    艺术家叶力萌最终说服了房东,同意他在墙上画了有天使翅膀的小黑人,甚至还表示愿意给艺术家买颜料去。
    红色砖墙外挂着“神经外科”牌子,里面还有手术台和很多的X光片子,一位村民笑称像村里的卫生所。这件装置是艺术家大余的作品,他的头部因外伤动过手术,“神经外科”就是他的经历。
    “我想告诉大家人是很脆弱的,往往生死时刻才知道生命的意义,大家一见到我就说:‘哎呀,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就琢磨后福是什么东西,不是名利,是健康和自由的呼吸。”
    大余2009年由广州来到宋庄,之后在那里自建了工作室。“现在的宋庄太约束了,白庙可以随意表达,就像一个精神的乐园一样,任何艺术家都可以来参与。”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很多都是艺术家自带材料、工具,义务进行工作, 一开始,艺术家动手收拾村口的垃圾、污水、杂草,感动了村民,他们自发地参与进来,不用艺术家来打扫卫生,而是专心地做作品。
    有多少人会跑到偏远的白庙村来看展览,艺术家对此并不在意:国外这样的艺术乡村计划很多,不是非要多少人来看,主要是传播。就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那样,一个会长出花草的席梦思床垫,播种的是梦想。
会是下一个“小堡”吗?
    “我特别支持艺术家来到村子里,帮他们做了一个月的饭了,油、菜、盆都给他们拿过。”村民张兰霞很热情,在她的院子里正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院内有4亩地,北侧还有六七间平房,她的儿女都在城市生活,只有她和老伴住在那里,她希望连房子和院子一起能租给艺术家们。
    在白庙村,可以强烈地感受得到村民致富的渴望。“对于村民的想法有些考虑,明年要做的事情,一个是艺术家入住,村民把房价降低再降低,把艺术家引到白庙来,入住模式要探讨。另外是和村民结成艺术合作社,让艺术效益不仅体现在房租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经济上,两方面都受益是探讨的新模式。”陈晓峰说。
    他们可能推出诸如白庙烤鸭类的艺术农产品,还有艺术酒吧,构建一个旅游生态,把每个公共作品编成一个小故事,让村民给游客讲解,目的是让农民多点收入,而不是像小堡村一样只靠房租,这样艺术家才能解放出来。
    陈晓峰认为,白庙会保持乡村的概念,跟小堡村不一样,小堡村的土地全部是村支书说了算,而白庙村的地都在农民手里,画廊可以直接从农民手里租地。
    有“当代艺术教父”之称的栗宪庭也来到白庙做发言,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精神是独立和自由,今天宋庄越来越被房地产绑架的时候,白庙计划产生了,什么是白庙计划的精神,就是独立自由,创造一个自由的生活环境,在不破坏农村原生态的情况下,强调一种创作生态。白庙还原一个最初的小堡村,艺术家和农民共同致富,产生新的经济结构。
    在城市开发的推土机下,白庙计划能坚持多久?“这是个未知数,中国的独立艺术家和农民都是被边缘化的,农民怎样保证白庙的租金不能像小堡那样飞涨,艺术家被赶走了,这个计划也就落空了。”栗宪庭说。
    “有些朋友说我们是为房地产做了嫁衣,艺术进入乡村后,房地产会把这里变成一片楼房,这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也没有办法与资本去对抗,只能做艺术家想做的一些事情。”“白庙计划”的发起人之一长风无奈地说。
    “这是全世界艺术区面临的问题,比如纽约曼哈顿的苏荷区,东柏林的艺术区,变成了商业旅游区后,艺术家因租不起房子开始逃离,艺术家不断被环境所压迫被迫地边缘化。”栗宪庭鼓励艺术家们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