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货的寒冬

作者:包涵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31 06:46:00

摘要:一年来,玉米正在变成全球表现最差的资产,甚至还逊于咖啡和白银。

玉米期货的寒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包涵 北京报道
    一年来,玉米正在变成全球表现最差的资产,甚至还逊于咖啡和白银。数据显示,过去52周,玉米价格已经跌去了40%,目前接近2010年8月来的最低水平。
    暴跌来源于供应过剩的预期,市场普遍预计,今年美国的玉米收成将创历史纪录。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近59%的玉米已经完成收割,上个星期,这一数字是39%。
    玉米的丰产预示着它仍将在超卖区间徘徊一阵子,而这也造成了其关联品种乙醇的暴跌。
玉米产量或创历史纪录
    美国时间10月29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2月交货的玉米期货收于每蒲式耳4.2938美元,跌幅0.25%。盘中一度跌至每蒲式耳4.2900美元,这几乎是2010年8月26日以来的最低水平。
    玉米价格的持续颓势曾在1996年和2008年发生过,这次创下3年新低,意味着玉米再次进入了超卖区间。
    玉米的丰产在今年几乎已被锁定。美国农民马克·沃福科的农场坐落在道格拉斯县,他最近刚刚完成了玉米收割,并在不久的将来也结束大豆的收割。到目前为止,他对收成的结果感到满意。
    “玉米产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整个农场的产量是在每英亩130-140蒲式耳的范围之间,而过去两年因为大旱,我们的玉米几乎没什么收成。特别是去年,简直是噩梦。”马克称。
    美国道格拉斯县目前的玉米收割已经完成了45%~50%左右,马克预计该县的玉米收割还将持续三个星期左右。
    除了数量,还有令人惊叹的质量。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每蒲式耳玉米的优良率已经超过60%。“我在这个行业20年,还没见过这样好的质量。”马克说。
    “在收割压力之下,我们会把关注重点从大豆收割转到玉米收割上来。”美国爱荷华州西得梅因的商品分析师唐·卢斯称。
    产量结果优于预期和美国农业部可能在下周提升作物产量的预计等传闻在本周结结实实地打压了玉米的价格,“2013年玉米产量或迎历史最大”的说法将很快被坐实。
    但分析师同时表示,较低的价格有利于提振需求,这或许会成为唯一一个还算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上个星期玉米的收割进度只有39%,落后于作物平均53%的收割进度,市场还比较放松,这说明散货的供应压力还没有进入市场。而上周天气转好,农民抓紧时间收割玉米之后,进度明显提高,从现在开始到11月8日期间,玉米市场看起来已经有了对冲压力。”美国中西部市场解决方案公司总裁兼资深市场分析师布莱恩·霍普表示。
    在他看来,从11月份开始,市场将感受到来自农民的前所未有的抛售压力,因为随着收割的进展,农民将没有足够的仓储来收放这些粮食。“当然,目前我们看到生产者仍在积极增加农场存储,这部分压力尚未开始释放。”
乙醇期货大跌
    与玉米走势休戚相关的是乙醇的走势。
    10月29日,在政府宣布农民玉米收割的步伐加快之后,乙醇期货收盘已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跌。
    因为玉米是美国制造乙醇的主要成分,每蒲式耳玉米可以生产至少2.75加仑乙醇。所以根据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在玉米的充足供应下,乙醇的产量和1月份时相比也上涨了15%。10月18日,乙醇产量一天跳涨了3.2%到89.7万桶,达到了2012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库存达到1550万桶,提高了0.5%,创下9月27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产量的大涨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今年以来,乙醇期货已经下跌了18%。10月29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1月交货的变性乙醇下跌了3美分,至每加仑1.801美元。
    乙醇和汽油的价差也在扩大,截至目前,乙醇相对汽油的价差已经扩大到每加仑80美分。
    还有一个不利的消息也在打压乙醇和玉米的价格,有传言称,美国环境保护局可能在未来两年下调美国汽油中混合6%-10%乙醇的强制性要求,这意味着乙醇生产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将减少至少5亿蒲式耳。
    “尽管如此,我预计乙醇生产商也很难获取到优质的玉米。不是因为没有优质玉米,而是有了优质玉米后农民将会叫出更高的价格。相比去年,今年农民的玉米的确丰收了,可他们并不喜欢玉米现在的价格。”北极星商品投资分析师贾森·沃德说。
    沃德认为,乙醇公司将不得不为玉米支付更高的价格,否则农民将会在仓库趋紧时用铁路将粮食运往别处,或者拿给政府收储,而这也将会给乙醇公司的经营带来风险。
    “农民最爱干的就是锁紧仓门,或者积极响应收储。”沃德表示。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在最新的报告周,玉米出口量约为2600万蒲式耳,略低于分析师预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