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花旗前两月盈利刺激信心

作者:唐玮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14 20:46:00

摘要:花旗前两月盈利刺激信心


设立一家“坏银行”能否拯救金融危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3月10日,在花旗前两月盈利消息的刺激下,纽约股市爆炸式上涨,三大指数的涨幅全部超过5%。消息称,花旗集团Citigroup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3月9日向员工发送的备忘录中,指出花旗现在表现极佳,并在2009年的前两个月实现盈利。
    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花旗,经历了市值高达2700万亿的辉煌,也尝到了股价跌破1美元的痛苦。为了拯救花旗,美国政府煞费苦心,先后为花旗注资450亿美元,并为其提供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资产担保,2月底,其与花旗集团达成股权转换协议,政府在花旗集团中的股权比例将升至36%。
    花旗渐渐走出泥潭了吗?
花旗不能倒
    潘伟迪在信中透露,花旗在2009年的前两个月已实现盈利,在计提减值之前,前两月实现盈利190亿美元,这一业绩将是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好的。“除了我们良好的资本状况外,我们在2009年迄今的出色业绩也使我大受鼓舞。”潘伟迪的信中透露着欣喜。
    这难以让市场完全信服。因为近日即有传闻称,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多个部门于近期致电花旗高管,探讨如果花旗的问题继续恶化,政府还能采取哪些办法。
    不难想象为何美国政府如此煞费苦心。2万亿美元资产,2亿个客户,35万名员工,花旗这个“巨无霸”牵一发而动全身。
    花旗集团曾是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和民众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公共作用。其更是一家大型的跨国集团,翻阅一下维基百科,其分支机构的排列就占据了两页。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花旗这样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且扩张规模很大,如果倒闭,连锁反应非常大。
    有了美国政府的全力营救,花旗前两月实现了盈利,除了在信件内容公布当天,花旗股价上涨了38%,在3月12日其又上涨了8%,至1.67元。它真的已经安然无恙了吗?
    郭田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需要谨慎看待花旗的盈利,银行的盈利和损失是两条线,需要注意的是,花旗还会否出现新问题。
    “现在还有担心,花旗在衍生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的风险是否已经完全暴露。”他说,花旗在一些传统业务上可能产生盈利,但也不排除未来还有新的损失继续暴露。的确需要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审计。但产生盈利是一件好事,既有益于花旗自身的发展,在短期内也能提振银行股的信心。
    而花旗集团的领导层显得自信满满。其董事长理查德·帕森斯Richard Parsons在当地时间3月1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花旗不再需要政府额外注资。并且,他对花旗将维持私有表示了信心。
    郭田勇认为,花旗银行在传统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方面一直比较突出,银行存、放、汇等传统业务是其优势,有望维持优势继续发展。
重组任重道远
    除了再爆出问题的潜在风险,巨无霸花旗的重组之路也任重道远。
    2009年1月16日,花旗集团宣布把业务一分为二,拆分为“花旗银行”和“花旗控股”两部分。2月27日,美国财政部同意将部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完成后美国政府持有花旗的权益将提升至36%,成为最大单一股东。同时,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将持有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这使GIC持股增加到11.1%,成为花旗的第二大股东。
    有消息称,美国当局考虑在必要时设立一家“坏银行”,吸收花旗或其他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此前,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重组是在1984年接管伊利诺伊大陆银行Continental Illinois。当时该行仅仅是美国的第七大银行,但重组也花了整整10年时间。
    那么,在目前这种更为恶劣的金融危机大环境中,重组并出售拥有庞大全球业务的花旗集团,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在此过程中,该行的业务及运营会受到怎样的损害呢?尽管潘伟迪信心满满,但这仍然是未知数。
    郭田勇分析,国有化对于恢复银行的造血能力和支持经济发展来讲,也不一定是件坏事,但对银行现有的股东来讲是极为不情愿的。而且,从市值缩水的情况来看,花旗要通过自身力量来摆脱困境还是比较难的,其是否真正开始走出经济危机的困扰还有待观察。再加上如果美国银行持续负增长、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未来银行在寻找优质客户和创新业务上都较为困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博士认为,美国银行业国有化并不能实质性地改善银行业的经营状况。他向本报记者指出,银行业国有化不过是将私人部门债务转移到公共部门,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银行业的经营,尤其是市场中信用匮乏的局面。仅仅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银行的稳定,恢复市场信心,但经济的根本矛盾却没有得到解决。
    他不认同“花旗盈利说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的判断,对于这场危机的分析和判断,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什么金融机构的状况上,因为其实质还是实体经济本身出现了问题,加上金融创新的放大,使得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因此,只要经济本身的问题不解决,危机就不能言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