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广州巨资治水“治标不治本”

作者:江海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21 23:20:00

摘要:高调宣传的广州治水成果,在这一组数据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广州巨资治水“治标不治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江海波 广州报道
    高调宣传的广州治水成果,在这一组数据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6月13日,广州市环保局在官网上公布了首批50条(54段)河涌5月份的水质监测信息。监测信息显示,中心城区31条河涌中仅有荔湾区的大沙河达标。50条河涌的达标率只有22%,且集中在郊区。
    这是耗资巨大的广州“一号工程”——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工程,在进行第三个年头的“复试”后,令人大跌眼镜的成绩单。
    早在2009年初,广州市政府便定下计划表,承诺至2010年6月底,共投入486.15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1天吞入资金1亿元。但如今三年过去,31条市中心区河涌水质仅一条合格,其余全部是地表水评价标准中最差的劣五类。
    而此前投入10亿元治理,被广州当做样板工程的东濠涌,亦令人尴尬地位于劣五类水之列,这一“致命的细节”引发外界严重质疑——“钱都花到了哪里?”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中发现,广州的一些水道之所以出现“返黑返臭”的现象,既与此前过多投入面子工程及一些“治标不治本”的项目有关,更与治水背后涉及到的城市管理协调与缺乏长远战略规划有关。
河涌“返黑返臭”
    广州巨资治水由来已久。2009年初,广州市政府曾承诺至2010年6月底,共投入486.15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   
    而巨额的投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010年亚运会时期,以前一些常年黑臭的河流开始逐步返清,珠江两岸过去有河涌口必臭的现象也开始得以改善。据悉,与2008年大整治前相比,每天,仅中心城区减少直排漏排进珠江的污水就达100万吨。
    随着亚运会的到来,“成效最为显著”的广州治水顶峰时刻也随之来临。2010年10月28日-11月21日,广州迎来了20多年来最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发现,广州城区的主要河涌与珠江干道果然呈现出一种“世界水城”的盛景。
    在这个盛景背后,是广州70多家工业企业限产乃至停产,广州上游诸多地区亦随之配合进行“三停”,以及采取了诸多临时性截污减排措施。
    但随着亚运会的远去,珠江水道与市区的各大河涌又逐渐开始恶化,尤其是大雨暴雨过后,人们发现一些河涌与市区人工湖泊的污水黑臭得让人难以忍受。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适宇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否认广州治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少在硬件设施上和污水处理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据2010年官方透露,截至当年7月,广州新建的38座污水处理厂、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网,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08年的228.6万吨/日提升至2010年的465.18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8年的75.09%上升到85%,其中中心城区已近90%,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
    李适宇认为,之所以投入巨大,许多河涌的水质仍然达不到标准,这与过去为迎亚运做的一些对策着重于短期有关。“不少措施是治标不治本,效果难以持续。”
    目前,广州治水最为得意之作是东濠涌样板工程。但是,今年5月份的监测数据显示这条河道的水质还是劣五类。李适宇说,当时,广州对东濠涌的治理措施就是把东濠涌上空封闭起来,并沿着上面修建了一条东濠涌高架桥,似乎既“治理”了污染,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将河道封闭之后,随之两岸亦建满了房屋。
    但是,这种临时性措施加剧了东濠涌的污染程度,甚至影响了排洪,到后来不得不治理的时候,挖开上面的盖板,发现淤泥积压导致河道严重淤塞。
    李适宇说,今天广州把东濠涌作为样板是可以理解的,可展示广州治水的历史和决心,但事实上广州不能把每一条河涌的治理都采用东濠涌的这种模式,因为花钱太多,而且东濠涌的上游目前还没有治理,暴雨时上游下来的污染物会影响到下游已经治理的河段,还没有实现整体性的治理。
    据本报记者了解,东濠涌的上游涉及地域广泛,有关方面为了治理简单而在中途将其截断,使上游形成了一个未经治理的污水积蓄空间。而下游流经市区的河道,因失去上游水源而产生断流,于是,水务部门将从珠江抽上来的河水经过处理后引入河涌上游截断处向下冲刷河道,使得截污后变得干枯的河道保持水流。简单地说,东濠涌事实上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水流装置。
水务改革未结束“多头治理”
    毫无疑问,广州市水务局是被外界指责最多的一个部门,包括其被指在市区河涌花费巨资搞两岸绿化。不过,一位接近广州水务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广州市水务局最希望资金不要花费在“看得见”的地方,而要花在地下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但这个想法在资金被拆分到各区之后而被解构。
    一直以来,广州市区治水由市政园林部门负责,郊区治水由水利部门负责,涉水管理部门多而复杂。为改变中国“九龙治水”的体制与格局,广州早在2008年即启动了水务改革。是年1月15日,广州市水务局挂牌成立,原水利局不再保留,由水务局统一行使以前由水利局、市政园林局和建委等多个部门分担的涉水职能。如此一来,广州治水的格局便实现了“由多个部门治水,变成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的形式”。
    这一改革虽然强化了责任与多个部门的协调,并未改变治理责任与资金仍然要分配到各个区去承担与使用。“‘条与条’的关系解决了,但‘条与块’、‘块与块’之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上述知情人士如是表示。
治水需要长效措施
    5月的监测数据中,广州市区唯一一条达标的河涌是大沙河。但这条河并没有得到东濠涌那样的宣传待遇,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冷遇”。
    在广州民间环保组织“新生活环保促进会”志愿者戴广良看来,大沙河的治理才是真正从根本上得到较好综合治理的一条河涌。
    戴广良认为,河涌治理最为根本的是污染源的控制——截污。“但广州城区面积大污染源分散,在老城区尤其是城中村,餐饮企业厨余污染与居民生活污水严重,由于过去没有在地下安装分流截污管道,现在施工非常困难,且难以得到居民的支持。”
    戴广良说,大沙河在广州老城区荔湾的一条老河涌,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污染源的控制上。此外,“最为关键的是,大沙河的整治是在恢复这条河本身的生命——广州市许多河涌过去都将河底做了硬化,这样就彻底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大沙河重新将硬化河底拆除,并在河道多处人工培植了湿地。现在,据我们志愿者观测,这条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出现返黑返臭的现象。”
    戴广良说,广州市河涌的两岸工程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将绿化做在水面上,这样做对河涌的生态功能非常有限。
    李适宇教授认为,广州治水既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长效措施,也要更多地从城市的整体性上来考虑问题,要有规划理念与长远眼光,有弹性与包容性。中国的经济发展太快,如果有太多的短期行为,缺乏对规划的尊重,修修补补,就会“补旧账欠新账”,问题源源不断。

广州治水大事记

2007年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2008年
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广州市委常委会通过水务改革方案,成立广州市水务局。市长张广宁提出要在2010年亚运会前根本改善广州水环境。

2008年底
广州成立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为治水融资。此后不久,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同时出台了整治河涌综合方案,分解了任务,分配了资金。

2009年春节后
14家银行“抱团”贷款350亿元给广州治水。

2010年8月13日
广州市水务局邀请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现场走访,给整治完的河涌打分,一致高票通过。

2012年7月
广州市水务局提出考虑借鉴芝加哥经验,建设深隧系统同时解决水污染和水浸街的问题,并开始展开可行性研究。

2013年初
广州市水务局提出,深隧工程试验段东濠涌段今年将开工建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