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经济体制改革须警惕路径依赖

作者:卫志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8 00:09:00

摘要:总有观察家预言中国经济即将陷入危机,但中国的经济至今没有如他们所言,陷入不可恢复的困境。
文/卫志民

    总有观察家预言中国经济即将陷入危机,但中国的经济至今没有如他们所言,陷入不可恢复的困境。事实上,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到底有没有问题?问题有多大?需不需要“留院治疗”?
六维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稍具专业水准的中国经济观察家都明白,中国经济如果不“变轨”,继续留在目前的轨道上,它的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许多悲观的中国经济观察家的预言都失败了,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仅仅是败在了“时间表”上。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自由与繁荣》一书认为,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彻底的市场经济,一种半政府管制半市场经济的经济系统。这样的一个经济系统,其实现的增长注定是低效率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点像个半拉子过程,如果再不重启,原有的完成部分也可能因为“锈蚀严重”而无法接续建设,要前功尽弃了。
    重新启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就是常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自由与繁荣》认为,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在六个维度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即解除政府经济管制,向民众开放经济机会;积极而富有诚意地创造条件,尽快在竞争性领域把国有经济力量撤出来;调整税收结构,降低平均税负水平,恢复中国经济的增长活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改变政府管制泛滥、管理不足,“缺位”与“越位”并存的局面;富有诚意地、主动地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改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政府停止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提高市场的自由度和竞争性。
    如果不在这六个方面富有诚意地去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都不可避免地最终会化为一种口号。
谨防“路径依赖”的风险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方面原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先发展国家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已总结出来的经济规律,省却许多探索的过程,但中国获得的后发优势效应大都体现在技术进步领域,而非制度革新和政策设计层面。
    在政策设计和政策选择方面,一些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总试图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政府微观干预等可以立竿见影但治标不治本的技术性手段去掩盖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往往是不断积累的问题运行到临界点,问题堆积得要爆炸了,才开始雷厉风行、多管齐下、暴风骤雨、“史上最严”。
    半政府管制半市场经济的模式对管理层是最有利的,因为在法制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管理者的活动范围会大大缩小,而且那些已经极其有限的权力还要受到严格的监督,难以滥用,失去寻租的空间和制度基础。
    所以,《自由与繁荣》认为,路径依赖,在半政府管制半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点的市场经济道路上越走越远,是中国社会今天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经济领域要警惕“伪改革”
    中国的改革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凌乱、碎片化、被动的和临时对付的特点。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到底是什么?这是个问题。
    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是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下,各个领域的改革、各个层面的改革都应该在同一个虽然可能是粗线条但却没有结构性错误的大框架下来进行。也就是应该有个整体的规划,即所谓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并不是高层人士或高层机构设计的意思,而是一个具有清晰终极目标、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长远利益和真实要求的整体规划。
    为什么难以就改革的最终目标达成一致?可能主要涉及到特殊既得利益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制约。任何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都指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特殊利益集团有很大的积极性采用各种“假改革”来强化自己的权力,或平抑民众对市场化、法制化改革的诉求。
    现实中的许多改革,就是革别人的命,革弱势群体的命。这些形形色色的改革把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民众抛到日趋白热化的生存竞争之中,而政府的权力在这些改革过程中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和制约,反而日趋扩张和强大。这些“伪改革”极大地损害了民众对改革的热情,这些“伪改革”的受害者甚至会跑到主张向后看、向后转、反对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队伍中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其著作《自由与繁荣》,近期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 简宁 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