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民国黄金时代的个体小业主

作者:苏小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5 23:14:00

摘要:事关中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兴起,我们分析的重点,应该落在一批具有真正市场竞争意义的企业家或者产业工人身上。

民国黄金时代的个体小业主

    事关中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兴起,我们分析的重点,应该落在一批具有真正市场竞争意义的企业家或者产业工人身上。事实上这样的一个人群,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 个体小业主或者是工人,他们是一些拥有传统铁匠、木匠制作技术的手艺人。后来有一个数据表明,黄金时代企业家的普遍兴起,正是从这些小业主和产业工人中涌 现出来的,占到了企业家人群的80%,这和晚清时代的企业家主要产生于官僚阶层或者官僚关系阶层完全不一样。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市场的力量,黄金时代自由 市场的发展秩序远远高于晚清官僚对市场和经济的主导,这使得大多数平民阶层的小业主和产业工人有了创业的机会,假以时日,他们成为能够影响市场发展的企业 家,就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由于民国黄金时代处在一个开放的、不受政府官僚管制的市场体系里,人们通常都具有醒目的学习能力和改进能力,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制造技术习惯,而是迅速 地与外国的现代企业比如现代化的造船公司对接,比如承包这些造船公司的修理业务,沿着技术的层面形成深度的合作,有的则干脆加盟到外国公司中,出任工头或 者领办,形成一种技术型的买办阶层。这也是和晚清时代的区别所在,晚清大量的买办都集中在国际贸易的层面,很少有中国企业家在工业技术层面与外国企业合 作。当这样的格局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在黄金时代的头几年,集中在上海等地外国企业中的技术性买办或者技术性工人,高达4900人。英国祥生船厂和耶松船 厂就雇用了2200个中国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者。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个庞大的技术人才体系能够随着市场的流动而流动,中间并没有来自于政府和体制的障碍, 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看到,类似于江南造船厂这样的本土企业,也雇用了大量的技术产业工人,有人做过统计,在本土中的技术工人人数,达到了2851人,其中 很大一部分,都得益于在外国造船厂的技术学习与训练。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一般情况下,每家小型工厂的平均投资额度大概为300元,几年之后这样的水平有所提高,也不过是1000元左右,这对于那些 急切地要通过产业来报效国家,救民族经济于水火之中的政府官僚而言,似乎是杯水车薪,目标遥不可及。但是,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兴起,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短期的急火攻心式的企业方式,中长期来看,都是反市场、反企业的。好在黄金时代的政府官僚们尚无足够的能力干涉市场,干涉企业,只能任由小业主和 产业工人们自己慢慢摸索,慢慢摸索。这正是一部真正的企业家创业史,小业主们几乎从零开始,本着对市场的适应,节衣缩食,起早贪黑,一边积攒本来就很少的 工资,一边勤奋学习工业新技术。这个时候,中国传统的乡党关系和家族关系,为民间社会的金融融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创业者们没有试图去找政府,找官僚寻求 发展的资本,而是向着他们的乡亲、亲戚、朋友募集资本。这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市场化企业制度范本,产权是私人的,企业股权结构是开放的,资本是多途径的,当 然,市场和技术更是自由的。数据显示,有21%的新企业采取了合伙人制度,79%的企业采取了独立资本的模式,可以肯定地说,黄金时代的初始阶段,个体手 工业者在机械行业的不断兴起,构成了企业家诞生的一个显著的平台,其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机械工业的执牛耳者,这是市场自发秩序的结果。
    当市场的自由成为一种秩序,那些在外国制造企业里谋职的人们,很快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大多数外国企业家来到中国,秉承的理念并不是所谓的剥削或者压迫,而 是自由经济的理念,是相信只有竞争才能带来繁荣的市场逻辑,因此他们一直在中国帮助中国人发展,形成一个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比如外国企业家会将产业的某 个低端的环节承包给中国制造商,尤其是那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零部件生产。所以,黄金时代的企业家发展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局面,大多数试图创业的中国小企业 家,一方面苦心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方面又在外国企业中谋职,而大量的外国企业家似乎也乐意中国人这么做。
    这是中国机械工业企业兴起的局面。以上海为市场的立足点,中国的第一代机械工业企业家们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与发展,成功地开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 现代企业形态和现代技术传统。在黄金时代诞生的一些新的工业产业之中,机械工业的企业秩序,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竞争企业。
    需要提到一个企业家的名字——陈荣宝,出生于无锡的一个木匠世家,很早就开始学习为传统的铜器生产制造前期的木模,可谓是在一个最古老的木工行业接触到了 现代化的机械生产,更加精密的机械生产技术和流程,让他决定放弃木工手艺,转而开始学习铁匠技术。几年后,他带着这样的技术背景,到上海著名的袁顺兴铁匠 铺当学徒,苦学6年,终于有机会进入上海南市的一家外国造船厂担任打铁工匠。这是一个专门打造轮船配件的辛苦工作。这是后来他自己开办陈顺兴铁匠铺的前期 准备,靠着给外国造船厂供应机器零件,陈顺兴铁匠铺很快就发展成为上海滩上有名的机器厂,他引进了一台外国先进的车床,自己研发、模仿,制造了2台新式的 机床,雇用了一批工人,由此,陈顺兴机器厂成为诸多造船企业都愿意合作的零配件生产企业,一个早年传统的木匠终于在现代机械制造产业中找到了自己企业的定 位。

(作者为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