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奥巴马不惧政治风险为美股托市

作者:李正信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07 20:25:00

摘要:美国政府描述经济调门意外向乐观变化


 

华盛顿特约撰稿人 李正信

   为激励美国消费者信心,奥巴马甚至试图打消人们对股市的忧虑。他说,股市有时像政治上的民意跟踪调查,每天的结果都可能浮动。如果以长远眼光看股市,目前的利润和收益比已开始显现,现在是入市的大好时机。在此,奥巴马不惜冒总统谈论股市的大忌。当年财长鲁宾就曾警告克林顿总统不可谈股论价,因这不但会影响市场行为,且可当股价走势与白宫愿望相悖时会让总统非常被动。

    凡是关注奥巴马政府拯救美国经济措施的人近来都会发现,新政府描述经济的调门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明显标志是奥巴马总统的国情咨文。在此之前,奥巴马政府一直强调其接手的美国经济如何形势严峻、困难,在此之后,白宫则对经济前景频繁高调发表乐观言论,尤其是3月3日与到访的英国首相布朗在白宫亮相时,奥巴马总统更是使用了迄今为止最为鼓舞人心的措辞。
    奥巴马当时在谈到白宫新的经济刺激项目时说,他绝对相信政府的刺激方案会发挥作用,相信信贷不久将开始再次流动,企业也将迅速发现新的投资良机。为此,失业率攀升的趋势不久就可得以遏制。
    上台不到两个月的奥巴马政府密集打出一系列拯救经济的组合拳,突出的有财政刺激措施、金融业救助计划、市场监管方案,以及遏止房地产市场继续下滑的政策等。然而,包括白宫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单靠这类措施还无法刺激深陷危机的美国经济及早走出衰退,因任何措施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看美国消费者及企业家对政策作用及经济前景的信心。如尽管政府出台的拯救房市措施之一,是为首次购物者一次性提供7000美元的无息税收信贷,但如果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及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他们仍将担心房市会进一步下降而不会冒险买房,政府的信贷也就无人问津。
    为激励美国消费者信心,奥巴马甚至试图打消人们对股市的忧虑。他说,股市有时像政治上的民意跟踪调查,每天的结果都可能浮动。如果以长远眼光看股市,目前的利润和收益比已开始显现,现在是入市的大好时机。在此,奥巴马不惜冒总统谈论股市的大忌。当年财长鲁宾就曾警告克林顿总统不可谈股论价,因这不但会影响市场行为,且可当股价走势与白宫愿望相悖时会让总统非常被动。
    实际上,奥巴马描述经济调门改变的转折点是其新总统的首篇国情咨文。咨文的基调清楚显示,奥巴马领导下的白宫已深刻感悟到,能否及早把美国从经济衰退和金融风暴“双重危机”的压力下拯救出来,已成为美国能否成功实施其对内对外战略发展的关键,更将是衡量奥巴马政府施政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尺。
    尤其突出的是,奥巴马明显在效仿当年的罗斯福总统,要刻意通过咨文提振民众对美国经济及社会等方面发展前景的信心。上世纪30年代初,面对大萧条的罗斯福曾向美国民众发出呼喊:“信心和勇气是成功实施我们计划的关键。让我们团结起来击败恐惧……我们只要站到一起就可无往不胜。”今天,面对双重危机的奥巴马号召美国人团结起来战胜悲观,他说:“我们是一个在危难中能看到希望、在困境中能发现机遇的民族。现在正是我们重拾这一民族灵魂的时刻。”奥巴马演讲中掷地有声的警句是:“我们要重建,我们会恢复,美国将以前所未有的富强姿态重现世界之林。”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的主题意识,是上下同责,全民患难,与过去决裂。他说,新政府已在创造就业、改善信贷、扶持房地产回升等重要方面建造起走出危机机制,未来的关键就看美国人是否都能卷起袖子参与到拯救美国经济的壮举中来。奥巴马提醒美国人:曾几何时,我们指责名存实亡的金融监管机制,批评不负责任的购房者们,抱怨误导消费者的贷款推销人员,把痛苦和艰难的抉择一推再推。现在,是我们决断的时刻了。美国人不但要采取大胆和明智的行动来恢复经济,更要为持久繁荣重建一个坚实的基础。
    国情咨文还列出了新政府的施政重点议题。奥巴马把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列为关键,称这一改革虽然艰难但却是必须迈出的重要步骤。改革中所有人都要做出牺牲,改革关系到能否在四年内就削减一半财政赤字的大问题;国情咨文多处强调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指出替代能源、洁煤技术等将是政府大力支持的发展方向;教育历来是美国总统不敢忽视的大问题。奥巴马在表达政府要继续实施教育改革的同时,呼吁每个美国人最起码要接受一年以上的高等教育或培训;农业补贴是美国数十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奥巴马承诺要通过降低农业补贴来节省政府开支,达到削减赤字目的。
    由此不难看出,奥巴马已把自己的第一份国情咨文,定位为新政府改以乐观基调描述经济状况的分水岭。然而,正如奥巴马执政伊始就曾强调的那样,新政府上台并不代表经济危机的结束,但却可能代表经济危机结束阶段的开始。奥巴马政府重拳出手的拯救经济组合方案,加之以总统国情咨文为转折的经济调门改变,以及总统本人连日来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描述等,能否刺激美国民众对经济前景恢复信心,仍需接下来的事实做验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