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贺强:应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中引入市值指标

作者:贺强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04 13:47:00

摘要: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已向今年全国政协递交6项政协提案,包括“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试试推出股指期货”、“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中引入市值指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防范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冲



【编者按: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已向今年全国政协递交6项政协提案,包括“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试试推出股指期货”、“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中引入市值指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防范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冲击的对策建议”、“社保卡纳入社会保障法范畴”,以及 “协调城市规划与校园建设的矛盾”等6项内容。
贺强教授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因一份“建议印花税单边征收”的提案而获得“印花税委员”称号。他的建议不久之后即成为现实。
在贺强教授本次六个提案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关于《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提案和关于《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中引入市值指标》的提案。】
 
以下是贺强教授本次六个提案内容。
 
提案一、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适时推出股指期货
 
从1990年至今,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很不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还没有避险工具,这一状况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上证综合指数从6124点连续下跌至1664点,最大跌幅达到72.8%。在这种大幅下跌的市场中,由于没有避险工具,广大投资者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我们建议应当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为证券市场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推出股指期货可以极大地降低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促进证券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股指期货可以有效地规避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的衰退,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证券市场整体性下跌,从而引发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投资组合,只能规避由个别股票引发的非系统性风险,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只有通过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反向操作,才能锁定现货成本和风险,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规避系统性风险。
第二,股指期货有利于平抑证券市场的不合理波动。
我国的证券市场只能先买后卖,不能先卖后买,是一个典型的单边市,由于市场内缺乏多空两种力量的互相制衡,因此经常引起暴涨暴跌的情况发生。而股指期货可以双向交易,既可以先买后卖,又可以先卖后买。在股指期货交易中,存在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和套利者,如果证券市场现货价格出现了不合理的大幅波动,或者现货价格与股指期货价格价差增大,就会引起投资者的反向操作以及大量套利行为产生,从而抑制了证券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事实证明,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凡是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的新兴国家,其证券市场的跌幅均相对较小。
第三,股指期货能够合理引导证券市场现货价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股指期货交易,流动性强,信息量大,多空双方互相制衡,能够形成正确预期,引导现货价格合理波动,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第四,股指期货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
机构投资者是保证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由于没有避险工具,证券投资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系统性风险导致的大盘连续暴跌过程中显得被动无力,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例如,2008年由于股市大幅下跌,证券投资基金这一证券市场的主力机构,只能被动遭受损失,基金净值整体缩水了近1.3万亿。而推出股指期货就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从而使机构投资者无论在市场大幅上涨中还是在市场大幅下跌中均可以正常交易,从而推动了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发展。
第五,股指期货是连结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纽带,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各自独立运作,没有形成一个可以互相联动的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将我国的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既互相补充,又互相促进,有效地发挥资本市场的整体作用。同时,在我国期货市场中,长期缺乏重要的金融期货。股指期货的推出,为期货市场的品种创新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早在1993年,我国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就曾经推出了有关深圳综合指数与深圳A股指数的股指期货。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很不成熟,被管理层及时叫停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的容量和规模已经很大,机构投资者日趋成熟,监管者的经验不断丰富,这些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另一方面,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为推出股指期货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一,中国证监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股指期货交易的法规;其二,2006年9月8日,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中金所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股指期货交易的规则及风险控制的管理办法,并推出了股指期货的模拟交易;其三,我们已经推出了全国统一的沪深300指数作为股指期货的交易标的。
我们应当看到,目前证券市场点位不高,在现阶段如果推出股指期货,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增持大盘蓝筹股,可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如果证券市场在点位较高时推出股指期货,则容易引起现货市场的大幅下跌。因此,当前是推出股指期货的较佳时机。
此外,在刚刚推出股指期货时,规模不大,品种单一,门槛较高,对现货市场的负面影响较小。我们完全可以在推出股指期货交易之后,通过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逐渐将股指期货规模做大,从而真正发挥股指期货的重要作用。
再有,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滥用衍生产品,盲目进行场外衍生工具交易和缺乏监管。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缺乏工具创新,缺少衍生工具避险。同时,我们推出的是场内的股指期货交易,并已经做了大量有关加强监管的工作。
我们的情况与美国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坚定金融创新的信心,不断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适时推出股指期货。
 
提案二、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中引入市值指标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上市公司先后步入全流通阶段,上市公司大小股东的利益在市值这个目标上取得了一致,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追求利润、追求净资产转向了追求股东价值。股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净资产的帐面价值,更体现在公司的市值上。上市公司市值,是由股票市场形成的,从根本上看,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质量评价的结果,它包含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当前经营成果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是股东价值的真正体现。市值不仅衡量着上市公司的实力与经理层绩效的好坏,而且决定着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高低与上市公司并购能力的强弱,市值已经成为衡量上市公司股东价值的重要标尺。因此,上市公司以市值为目标开展市值管理,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必然选择。
对国有控股的上司公司而言,市值已成为国有资产价值的直接体现,市值考核指标的引进,成为确保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市场价值保值增值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且当前的时机也已成熟。
有关部委一直在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考核引入市值指标。早在2005年9月,国资委就在《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将市值纳入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2006年中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全国国资委系统业绩考核工作座谈会上再度提出,要积极研究把上市公司市值纳入考核的方法,不断增强企业负责人的股东回报意识和资本成本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2008年6月,国资委提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业绩考核应包含市值增长率等能反映股东回报的指标。
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也在大力推进市值考核基础建设。2006年4月,中国银监会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应建立争取市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2007年5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赵立新强调上市公司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值管理”。2008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采用市值指标考核。
为了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引入科学的市值考核指标,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在设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业绩考核指标时,除传统的利润增长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外,增加反映股东价值的市值指标。
2、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市值除了取决于其内在价值外,还受到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值考核指标的设定宜选择相对市值指标。
3、根据业绩考核结果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实施激励时,建议对达到利润增长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传统财务指标的,实施年终现金奖励;对达到利润增长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传统财务指标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对市值考核指标的,除实施年终现金奖励外,还可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或股票期权激励。
总之,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引入科学的市值考核指标,有助于增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东回报意识,不仅有利于国有资产净资产的增长,更有利于国有资产市值的提高。
 
提案三、防范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冲击的对策
 
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断恶化,不仅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冲击,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13%下降到9.0%,一年之间下滑了4个百分点,这是从1990年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冲击。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美、日、欧对我国的进口急剧减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我国企业出口困难。其次,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抬头,贸易摩擦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再次,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差,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大。此外,在2008年,因许多国外企业无法按时支付货款,形成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大量应收账款。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口企业造成了冲击。一方面,由于2008年下半年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我国很多进口企业刚刚与外国相关企业签订了高价协议,支付了高额货款,但是很快就遭受了价格大幅暴跌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在国内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许多国内企业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这进一步给进口企业的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在我国国内造成了横向冲击。随着时间的延续,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不断向有关的上、下游企业传导。例如,2008年,许多国内的设备制造企业向有关的进、出口企业提供了产品,但由于我国的进、出口企业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资金紧张,无法支付货款,形成了大量的国内应收账款,从而使国内设备制造业陷入了困境。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已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11月上旬,我们推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我们决定扩大投资四万亿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转换已经有三个多月,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1月份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我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消除。其一,2009年1月份的出口增长率大幅下滑至-43.1%,进口增长率降至-17.5%,这种情况说明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冲击在继续扩大;其二,2009年1月CPI下滑至1.0%,这说明市场中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不足,消费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刺激;其三,2009年1月份PPI增幅已滑落至-3.3%,说明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在大幅缩减,拉动内需并没有产生明显效果。
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如何防范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冲击的问题,必须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变传统的投资方式。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从政策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加大对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通过推动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二,积极刺激消费需求。一是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二是想方设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券的发放范围,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三是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四是尽快改变房地产市场有房无市,商品房空置,交易量萎缩的状况。通过房价的下调,扩大商品房的交易量,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五是通过政策倾斜,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带动农村居民的有效消费。
第三,努力调整出口方向。首先,我国出口企业要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范围,努力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注意做好出口向内销的转化。提高出口企业产品内销的比重,依靠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及时有效的遏制经济大幅下滑的局面。我们一方面要切实保证四万亿投资资金的落实;另一方面,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追加投资资金,加大拉动内需的力度,有效地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为此,我们建议,2009年应当进一步增发用于基本建设的特种国债,扩大政府债券的发行范围,适当放宽商业银行贷款额度。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抵御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提案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彻底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忽冷忽热。根据历史经验,每当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于12%,经济就会过热,经济增长率低于8%,经济就会过冷。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就会受到资源瓶颈的制约,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收紧政策进行调控。而政策的持续收紧,必然会导致经济下滑。在经济不断减速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大量增加的压力急剧加大,经济的增长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要,从而导致经济过冷,我们又不得不采取放松的政策刺激经济。
回顾我国深化改革阶段,我们在1988年以后,曾经实行了治理整顿三年的政策。我们在1993年之后,又实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三年的政策。而在2003年6月之后,又实行了长达五年以上的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政策收紧的时间就长达十一年以上。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底什么才是“科学发展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国经济总是忽冷忽热,我们之所以老是用收紧的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是在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以简单的规模不断重复扩大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种粗放经营式的、外延扩大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技术水平不高,必然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能源转化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的能源转化率只有33%,比国外平均水平低十个百分点左右。而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这一状况进一步加剧。因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资源瓶颈的制约,从而产生经济过热。
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必须改革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一条在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这是一种以科技发展为动力,集约化经营,内含扩大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忽冷忽热,以及不断使用从紧的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状况。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推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政策的放松和扩大投资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我们应当在扩大投资的过程中,注重向有关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将投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节能环保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上。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当前在四万亿全面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中,对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太少,应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
第二,通过政策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条件成熟的节能、环保企业可以考虑优先上市,拓宽节能、环保企业筹资渠道。
第三,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向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从而有效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四,考虑发行有关节能、环保的特种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五,建立清洁能源基金,鼓励民营经济推动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第六,健全节能、环保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克服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障碍。
第七,利用项目融资,吸收境外资金,参与国内节能、环保项目建设。
第八,政策上扶持环境交易所建设,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节能、环保领域的资源优化。
 
提案五、将社会保障卡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范畴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社会民生、国家安定。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保卡”)作为广大受保障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核心凭证,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保卡是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应用于劳动保障各业务领域,存储受保人个人信息的专用卡。社保卡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提高国家社保管理效率,降低社保行政成本。
目前我国社保卡的发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我国当前社会保障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统一管理
社保卡目前虽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归口管理,但在实际项目实施中,多以地级城市为单位实施行政区域规划管理,缺乏全国统一的强有力管理。而各地均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地管理制度,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不同的管理模式导致社保卡在各地不能通用,无法实现社保卡异地转续。
2、  缺乏统一发放
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按照国家标准发放社保卡的地级以上城市为102个,实际持卡人数为4000多万人。从总体情况上来看,我国社保卡发放普及率较低。按地级市统计,社保卡发放普及率不足40%;按总人口统计,发放普及率仅为3%。这与国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差距甚大。
3、  缺乏统一标准
尽管国家已颁布关于社保卡的统一标准,但各地方在发行社保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卡片规格、存储信息、适用范围和功能等方面与国家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磁条卡、存储芯片卡、非标CPU芯片卡、社保本(纸质)和标准社保卡混用现象比较突出。
以上问题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合理解决社保卡的问题,对于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借鉴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立法后顺利统一发放的成功经验,将社保卡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范畴中,增订包括社会保障卡的概念、管理、发放、标准等内容。
通过法律途径来规范、约束社保卡的发放、使用和功能,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社保卡认可度和可识别度,由政府统一管理监督,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群众消费信心,增加居民当前和长久的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增长。
 
提案六、协调市政规划与高校园区建设矛盾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化和规模化,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北部规划开辟了沙河高校园区。按照计划,将有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家重点大学搬迁入内。
但在沙河高校园区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市政规划设计与校区建设不协调的问题,甚至出现将城市铁路和公路规划在学校校区内部的情况,矛盾比较突出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为中国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学校内共有师生19,000余人,而位于学院南路的老校区占地面积仅有220亩,远远低于教育部制订的生均占地面积的标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校的发展建设,原有校区已经无法继续满足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因此,中央财经大学于2007年9月开始施工建设位于沙河的新校区。
但是,在迁址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发现新校区建设与市政规划存在着矛盾:在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内,按照市政规划将有一条城市铁路(北京地铁昌平线)以及一条公路(南丰路)横穿学校校区。这样的规划,将直接导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造成学校校区的严重分割。城铁与市政公路穿行校区内部,将完整的校区切割为几块,不仅直接占用了有限的校区建设用地,而且破坏了校区的环境和整体布局,使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的安排难以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第二,严重影响师生的学习生活。学校宿舍区与教室、食堂被城铁和市政公路分离,给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
第三,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噪音污染。城铁和公路穿过校区内部,机车通行时产生很大的噪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第四,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城铁和公路穿行校区内,会大幅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对师生的人身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第五,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穿行校内的城铁与公路的保养和管理问题,会涉及到一系列相关部门,这样就带来了高校园区在管理上的复杂性。同时,城铁与市政公路通过校区,将导致社会闲杂人员随意通过校区内部,给学校的校区管理和学校安全稳定带来很多问题。
为解决这种市政规划与高校园区建设存在矛盾的问题,我们建议:
市政规划部门应重新考虑和调整设计规划方案,改变穿越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的城市铁路和公路的设计规划。把城市铁路、公路规划在学校园区外侧,或者将经过校区的铁路线路改走地下,将公路做好封闭工作并加装隔音墙等降低噪音的设施。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园区的相对独立,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校对校区内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管理,有利于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为学校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学习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