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戴高乐的“珍珠”感慨

作者:何树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05 00:54:00

摘要:提及戴高乐,人们更多地会想起他在二战当中领导法国抵抗运动的赫赫功劳。
何树远
    提及戴高乐,人们更多地会想起他在二战当中领导法国抵抗运动的赫赫功劳。但在战后,他主导建立的第五共和国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法国共和政体的弊端,使法国重新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从这一点来看,戴高乐在政治方面的功劳或许要远大于他的战功。在戴高乐主政时期(1958-1969),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今日法国经济的基础。但糟糕的是,因为改革未能最大程度地惠及民众,最终导致了1968年的五月风暴,戴高乐稍后黯然辞职。
“计划”经济
    戴高乐登台初期的经济形势非常糟糕。1958年法国预算赤字至少达1.2万亿法郎,外债超过了30亿美元,外汇储备只有6.3亿美元。一切国外贷款来源,由于前任政府不断提用,已经无款可借。而法国当时正在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财政开支巨大。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戴高乐决定抓大放小,先解决目前的经济困难。在经济形势稳定之后,戴高乐着手进行更大的经济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对法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远的影响。针对法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增长速度大大减缓的情况,戴高乐政府积极鼓励经济扩张,大力促进国内工农业生产的集中和装备的现代化。首先是在经济中实行“计划化”。战后法国为加速实现工业化,于1946年成立了计划总署,每4年制定一个“现代化装备计划”。1959年底,法国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预计生产的增长速度比“第三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所规定的指标落后将近1年,于是制定了“1960-1961年的临时性计划”来弥补。
    其次,在实现这个计划时,戴高乐政府更多地采取市场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计划的执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资本的增加、财产的转移权等方面实行减税;对发行债券的公司和机构给予优先贷款;为促进研究工作,国家决定拨给研究工作的补助费可以在研究工作取得成功时才偿还;给予企业贷款保证,促进新产品的制造。这些措施大大地鼓励了企业的集中和合并,有利于垄断企业进行装备现代化的投资。短短数年间,法国的500家大企业在1961年比1958年戴高乐上台那一年,本身资产增加了67.4%,表面利润增加了51.4%。
    在重视工业发展的同时,戴高乐也根据法国的国情,注重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当时的法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农村。为发展农业,法国政府决定进行经营结构的改革和土地调整政策,以便增加农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后几年间,法国先后出台了《农业管理法》和《补充法》,促进农业生产的集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现代化。根据《农业管理法》的规定,国家的财政援助包括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补贴、税收的全部或部分的免税,要优先给予那些达到最低限度面积标准的农场。
    1962年为进一步加强法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补充法》提出,国家可以成为那些5年来没有交税的土地的主人,并把这些土地转让给那些想扩大经营面积的农户;对于休耕地的所有者,如果不愿意出卖土地,国家可以没收;国家不准把土地分成小块经营,并鼓励土地所有者联合起来。经过此番调整,从1958年到1962年,法国耕地的数目从220万块减少到190万块,同时,农产品的价值从320亿法郎上升到420亿法郎。戴高乐乐观地估计,这种速度如果能保持下去,再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法国的农业问题可以全部解决,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实现。
改革后遗症显现
    戴高乐政府在工农业方面调整经济结构的措施卓有成效,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如果纵观整个经济体,还是可以发现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扩大逐步变成了葬送戴高乐政府的危机。这些问题一是收入分配不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贫富之间的差距在扩大。1954-1964年,平均国民收入增长74%,但中高级官吏却增长了85%,工人增长了69%,而不在岗的老人只增长了45%。二是住房危机。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住房拥挤的法国家庭数字超过百万户,另有500万户的住宅年久失修,急需新房。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巴黎与外省发展不平衡。到1968年,巴黎已有人口820万,占法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而在西部、中部某些地区则人烟稀少,缺乏活力。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制约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更糟糕的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未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工人生活并未得到相应的改善,工人罢工次数逐渐增多,罢工规模逐步扩大。在戴高乐政府时期,虽然农业总产值在增加,但农民的收入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每年还有大批农场破产,农村也开始出现动荡。1964年土豆生产过剩,出现了大量土豆堆积销售不出去的情况,里尔地区的农民将过剩的土豆运至巴黎,堆在总理和农业部长住宅周围,随后又将土豆装袋分寄给各部部长,有些部长一下竟然收到了3吨重的土豆。戴高乐军人出身的经历使他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阿尔及利亚的兵变问题,但面对工人的罢工浪潮、农民的骚动却显得束手无策。
迷惑与感慨
    戴高乐无法明白为什么在法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刻,社会上会有那么多不满的声音,所以他感叹:“为什么在我们看到成就的时候,反而灰心丧气呢?这等于仿效莎士比亚描写的那个渔夫,当他找到了一颗珍珠,看到它是如此美丽时反而感到恐惧,终于把它扔回海里。”这多少也说明这位军人出身的政治家对法国劳动群众的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
    法国各种社会矛盾就这样一步步加剧、汇集,终于在1968年5月爆发了由学生运动开端的五月风暴。戴高乐虽然在军队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地镇压了这次运动,但他在法国民众心中的光彩不再。1969年4月26日,戴高乐推行的改革方案遭遇公投失败,午夜时分,戴高乐即宣布辞职,标志着戴高乐时代的结束。
    戴高乐执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使得1960-1969年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低于日本和意大利,但与联邦德国持平,高于美国和英国。到1970年,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425.4亿美元,超过了英国。法国在此期间,外汇储备呈不断增长之势,外债则逐年下降,到1965年重新成为债权国家。
    戴高乐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败之处则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未能顺势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未能充分提高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最终导致原来支持改革的利益群体尤其是工人、农民感觉不到改革的成效,从而葬送了戴高乐政府。
    戴高乐虽然认为自己给民众奉献了珍珠,但民众却未被珍珠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作者为历史学博士)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