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世博会的“水上经济”

作者:赵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28 21:25:00

摘要:世博会的“水上经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 岩 上海报道

   惬意地站在游轮的甲板上,沉醉于绚丽的黄浦江夜景……尽管这已经成为上海旅游的一块招牌,但事实上,这部分游客仅仅占进入上海旅游总人数的不足4%,而上海水上旅游收入占整个城市旅游收入更是不足0.3%。
    这一尴尬的局面正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而改变。
    按照上海世博园的设计规划,2010年,黄浦江将把上海世博会园区分隔两岸,黄浦江从南浦大桥到卢浦大桥之间有长达8.3公里的河段将成为世博水域段。而世博园也成为黄浦江旅游继外滩之后的另一个亮点,并向徐浦大桥段延伸,带动上游的田园风光旅游。
    2008年底,在承担了140多年的客货运使命后,上海十六铺码头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未来这里将被改造成为旅游集散中心,并成为进入世博园的“水上门户”,而伴随着这个中心的建成,黄浦江“水上经济”的重振也渐行渐近。


开启世博“水门”
    法国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几乎都是由举办世博会而闻名全球。“像在塞纳河上那样泛舟、游览城市风光的旅游方式,何时才能出现在我们身边?”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陈秀平关于重振水上经济的提案引起各界的关注。
    事实上,关于振兴水上经济的想法早有体现,根据几年前出炉的《上海景观水系规划构想》,上海水景开发的空间布局将呈现“一轴、五环、八射、六湖、六廊”。而水景观建设的最终目标之一,是让市民能在2020年乘上游艇漫游在40多公里长的“水线”上,静静欣赏两岸人文景观,在大都市也做到亲近水、享受水。
    然而,2020年的远景规划并不能跟上当前上海人的心理变化。“世博会要召开了,这种慢吞吞的布局要加紧实施,毕竟没有人跟钱过不去。”上海市一位游船经营者对记者说。在他看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除了参观世博展馆、欣赏国际大都市的风貌外,部分游客也会到市郊走走,将世博会的延伸效应带给“水上经济”。而根据上海市航务管理处预计,届时上海水上游览客流量将达到2000万人次,直接贡献约100亿元。
    更为直观的数据是,根据“世博会水上交通专业规划”方案,世博园区内的轮渡将承担每天9.5万人次的客流,高峰时平均每2分钟不到须靠泊一艘轮渡。在世博区域内将保持有16艘轮渡不间断地来回穿梭,另有100艘游览船和水上巴士每小时至少进出世博园区域一次。
    去年底,作为进入世博园区的重要码头之一的十六铺码头重新投入运营,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上海人的急迫心情。作为世博会外围交通规划中的水上交通配套部分,由于毗邻世博核心区,届时来自全球的贵宾如走水路进入世博园区的话,将会通过这个“水门”乘船进入。另据了解,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已于去年底破土动工,按照服务上海世博会的要求,该港口将于今年4月建成配套设施并与世博场馆和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对接。


延伸“水上经济”
    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一项致力于长期水上经营的河道治理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投资17亿元、历时3年的上海“万河整治行动”已经完成大半,随着河道变清,青浦、松江、奉贤等河网密布的区县相关部门,纷纷着手规划全新的郊区水上游,伴随着环境治理,沿河两岸的零售业、餐饮业和文化娱乐业等其他相关产业也悄然升温,“水上经济”风生水起。
    记者在上海采访中注意到,目前上海的水上旅游主要集中在黄浦江和朱家角古镇,项目主要以水上观光为主,大多没有配套餐饮、娱乐服务,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管理牵涉交通、旅游、海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合力不足,难以有效开发、推进和管理。以黄浦江为例,游客总量占来沪旅游人次比重不足4%,而巴黎市塞纳河等相关数据是其2-3倍。陈秀平建议,政府可以完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性的水上旅游协调管理办公室,利用当前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有计划、分步骤加大水上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改造力度,提高水上旅游的公共服务和供给能力。
    而伴随着各区县的景观水系开发的进展不同,该不该由全市进行系统部署、整体实施的发展思路也在第一时间提到了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专家张弼成认为:“如果上海全市整体推进,耗资巨大,也不太现实。”开发“水上经济”,应在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下,让各区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的亮点,等到时机成熟,全市可以将各区县的水上线路沟通、联结起来,最终实现全市一张“水上网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