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期待并购贷款开禁

作者:唐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09-13 15:05:00

摘要:银行期待并购贷款开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 玮 实习生 杨中华 北京报道

    审计风暴刮出的违规贷款问题令人忧心。据悉,旨在全面规范贷款用途、严防贷款挪用的“三个指引、一个办法”将出台。同时,并购贷款解禁正提上日程,银行等金融机构翘首期待。对银行来说,并购贷款若开禁,银行又多了一项业务增长点。

    审计风暴刮过,掩藏着的问题浮现。光大银行违规放贷108亿元、农行243亿元违规经营、国开行违规放贷91.04亿元,贷款被挪用245.72亿元等一一曝光。而铁肩担重任的监管部门也难辞其咎。
    今后,此类问题有望防微杜渐,银监会的一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旨在全面规范贷款用途、严防贷款挪用的“三个指引、一个办法”有望不久后出台。其中,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的相关管理办法的送审稿,已经向各商业银行下发。新的贷款管理规章重点是推行受益人直接收款和实付实贷。
    在1996年的《贷款通则》将被废止的背景下,变革内容还包括,此前明令禁止的并购贷款将被放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望紧密结合。这一改变在业内颇受欢迎,于银行而言,又增加了业务增长点;对四处寻觅资金和好项目的投资基金、有着整合行业雄才大略的企业来说,无疑多了一条有效路径,更有利于并购行业的活跃。
    而近期频频有产业资本意图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国泰君安认为,产业资本并购的崛起有助于市场平稳乃至反转。
一系列措施将规范贷款
    随着《贷款通则》的废止工作进入到最后的阶段,新的贷款管理办法出台也迫在眉睫。
    上述银监会有关人士说,全面规范银行贷款的“三个指引、一个办法”有望尽快出台。同时,银监会正致力于做好审查监管工作,并希望早日出台关于商业银行投资并购监管办法。相信不久后便会公布。
    系列规章的重点是受益人直接收款和实付实贷,前者是银行将直接把贷款资金划入最终收款人账户,严格治理信贷违规挪用,而后者是银行进行贷款授信时,将不再一次性进行资金划转,而是在授信总额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现实的信贷需求,分批分期进行授信。上述人士分析说,实付实贷是财务方式的科学变更。两者都能有效监控贷款用途。
    但工行的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付实贷这种形式,实际上也加重了银行的工作量。
    而一系列变革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并购贷款的解禁。不同于尚有争议的“实付实贷”,这项内容业界一致拍手称好。上述银监会人士表示,并购贷款早已研究过,但最终决议内容的公布还需假以时日。而在今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要出台并购贷款的管理办法。
    1996年央行制定的《贷款通则》的第二十条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也就限制了并购贷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当初出于分业经营的考虑,才制定了这条规定,而在金融混业的趋势下,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情况了。
    而并购贷款也是央行大力推动的变革内容。央行副行长苏宁在2008(第六届)中国并购年会上表示,并购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人民银行将探索发放并购贷款的可行性,推动该领域的立法。
    苏宁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提高,以及银行内部治理的完善和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限制并购贷款,已对企业并购活动和产业升级构成阻碍。产业整合离不开融资支持。在国外的并购中,杠杆收购、垃圾债权、股权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为产业整合提供了充沛的资金。针对产业整合对金融服务业提出的新的融资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设。
银行积极响应
    对于拥有大量回流存款的银行而言,并购贷款能出台,无疑是一件好事。
    市场普遍担心,中资银行的高增长是难以为继的。净息差将逐渐呈现收窄的态势,而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虽然在提高,但总体占比仍不足10%的现状,表明在下半年银行盈利预期受到宏观调控影响而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中间业务显然还不足以成为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
    近日,高盛甚至将中国银行业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收入预期,平均下调了6%-7%,其中,中小银行下调了8%-10%。在14家上市银行中,高盛仅维持工商银行的“买入”评级,其他13家银行都被给予了“中性”或“卖出”评级。理由是,在此轮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周期中,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波动率较大的中小银行,2009年的资产质量和息差收入正变得不确定。
    并购贷款若开禁,银行又多了一项业务增长点。郭田勇认为,银行当然会积极响应。而且这类贷款的利率较高。而相对于收益,风险也不是太高,一般都会用被购并公司资产(包括目前资产以及将来的现金流等)来担保。而银行的公司业务部门,也会综合考虑并购机构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所投向的企业情况。
    同时,银行的投行部门早已摩拳擦掌,无奈因为牌照缺失而落后于券商的投行部门。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今后银行的投行部门可以利用银行的资金优势,扩大与并购相关的业务范围。
股权投资基金翘首企盼
    受益最大的自然是收购投资方。收购的难题之一,即是融资。并购贷款的开启,使得收购融资的渠道宽泛了许多。
    一位从事并购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现有的融资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并购重组的需要,限制了并购重组的进行。今后并购贷款能使得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紧密结合。从西方各国并购的经验来看,债务融资是杠杆收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不仅有商业银行,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退休基金组织、风险资本企业等机构都可以向优势企业提供债务融资。相对而言,贷款速度快、灵活性大。
    苏宁就曾表示,我国企业境内外并购实践都要求我们尽快研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对《贷款通则》进行修改或者废止,推出并购贷款。
    而2008年中国的并购市场异常活跃,根据ChinaVenture统计,并购案例数量和规模在二季度以来进入高峰期。今年二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发生案例169起,数量环比增加225%,其中,已披露金额的案例126起,涉及并购金额155亿美元,环比增长137%。
    房地产近期的困境,自然让人联想到并购贷款能否应用于此,上述银监会人士明确表示,不会倾向于房地产业。
    而且近期频频有产业资本意图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如海螺水泥持续在二级市场买入多只同行股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还有新兴铸管大股东新兴铸管集团增持了公司769.62万股;有研硅股大股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增持公司股份22.72万股。9月1日,海信电器大股东海信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海信电子增持公司70万股。国泰君安认为,随着产业资本内部的多空双方逐渐达到均衡,市场将更加稳定。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