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中国民企海外收购

作者:陈思茵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14 23:44:00

摘要:经历险象丛生,中国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电动车电池巨头A123的梦想即将成真。
陈思茵
    经历险象丛生,中国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电动车电池巨头A123的梦想即将成真。尽管与动辄十几亿美元标的的其他跨国收购(如联想、中海油)相比,万向的收购金额仅仅2.566亿美元,却震动了全球产业界。这宗交易,万向赢得的不仅是中美电动车核心能源之争,无疑将对未来全球电动车的格局形成重要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民营企业独特的国际化生存智慧。
    为什么这次收购的主角是万向?如果论电池行业的地位,中国的比亚迪似乎更合适去美国做这次收购。答案就在“国际化生存智慧”。或许正是A123这颗智慧的棋子将改变未来万向和比亚迪在全球电动车电池领域的地位。
    从这次收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来看,万向集团此次叫板的可是美国奥巴马政府。众所周知,A123作为美国电动车电池巨头,是奥巴马政府财政支持的“标杆工程”。奥巴马政府3年前曾制定了把美国打造成电动车产业基地的复兴计划,受此激励,A123与通用、宝马、奔驰、中国上汽等多家整车企业签署了电池供应合同,市值一度高达26亿美元;但是受制于成本过高、充电时间长、公共基础设施有限,今年上半年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仅有1万余辆;连续亏损8年之后,A123如今卖给中国万向,无疑奥巴马政府脸上无光。
    另外,由于A123还包含和美国国防部合作的政治敏感业务,直到收购交易结果宣布,美国媒体和政府都有强烈的批评声音在质疑:“美国的核心技术和资金流失到中国。”国会议员也担心收购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尽管有这些政治因素和贸易保护主义心态的影响,万向依然最终胜出;而且,从万向最终的竞标出价2.566亿美元与竞争对手江森控股-日本电器NEC联合竞价2.5亿美元的微小悬殊来看,此次万向胜出的原因也不在收购价格优势。
    万向胜出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或许,从倪频(万向美国公司总经理,鲁冠球的女婿)的智囊团名单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前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哥哥Prescott S.Bush(也是中美总商会主席)、投资者Charles(华尔街电动汽车的信仰号召者)……这些著名人物都在长长的顾问名单里,这说明,鲁冠球和他的女婿倪频深具“适于美国政治经济环境的生存智慧”。正如Charles的评价:“万向美国能够在‘雷达’的监测范围之外飞翔。”在Charles看来,万向虽然已是一家大公司,但它的状态就像一家小公司,很灵活,对商业成功保持着饥渴感。
    何止是饥渴感。
    “没有美国,我们万向哪有今天!”鲁冠球曾感慨,万向的国际化从一开始就是场生存的智慧考验。
    由前身“中国乡镇企业”蜕变而来的2012福布斯富豪榜第22名,早年,以汽车万向节开始创业,因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出身,很难进入以中外合资和国有为主流的中国汽车业零部件配套体系。绕道国际市场,收购国际配套企业,先给美国的通用和福特供货,之后让国内的一汽、二汽刮目相看。一条“墙外开花墙内香”的路径,是鲁冠球的生存智慧。
    其实,万向国际化的第一站在东南亚,但没有取得预料中的成功。随后找了专家论证,结论是:要进入国际市场就要先进入美国市场。自从1994年成立万向美国公司,如今在美国人眼中,万向已很美国化了。正如中美总商会会长任剑浩所言,很多中国企业在美国做得不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美国人的思维,不知道在美国怎么操作,而万向美国公司的很多做法就像一家风投公司一样。“他对美国的交易规则、法律环境很熟悉。”
    “不要让万向被指责成那种只从当地攫取利益而不做贡献的公司,而要成为一家扎根美国的公司。”这是鲁冠球给女婿的锦囊。而倪频则把它理解为“拯救者”的身份定位。因为,不管在哪个国家,拯救者在政治上永远是受欢迎的。
    近十年来,万向在美国已收购了十多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至今拥有28家工厂,60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近25亿美元。除了汽车零部件,它还涉足房地产、能源等领域。
    “瞄准目标,悄悄干。”这是鲁冠球的口头禅。万向正是这样靠点点滴滴的坚持与真诚打动了世界,融化了美国市场的坚冰。(作者系本报特约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