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热钱涌入A股冷暖自知

作者:姚博海 查理思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3 00:32:00

摘要:目前A股成交量来看,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的复苏仍持有怀疑态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姚博海 查理思阅 北京报道
    10月A股市场呈现出一种平稳的状态。对比纳指的节节攀升,A股在首批创业板解禁潮的影响下继续低位盘整。随着十八大的日益临近,投资者对于未来经济形势以及市场走势表现出观望态度。
    究竟市场是否会触底反弹?经济走势未来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状态?在《华夏时报》沃伦创富会举办的基金经理沙龙上,与会者围绕未来A股走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维稳底线2054点
    宏观经济数据的好转似乎仍被市场看成“狼来了”的表现。从目前A股成交量来看,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的复苏仍持有怀疑态度。对于A股钻石底的争论显然已经没有价值,因为A股所需要的信心不是短期能够提振的。
    “从技术面上分析,市场已经处于底部,只是这种信心的建立需要时间。”作为量化投资者,T&D量化投资研究室的投资总监金志宏提出“千点三分论”,即一千点的三分就是1333点,1666点和1999点。
    通过对过去海量的数据分析来看,这些点位都很特别。这次市场底部应该为1999点,从1999点到2138点的区域内回踩0.618(黄金分割)就是2054点。“现在小二浪的回调已经结束,11月上旬应该会有一波行情,向下空间已经没有。”金志宏介绍说。
    华夏中富投资总裁冯化雪对此表示部分认同。他坦言,A股的政策市特征更为明显,单纯用数据解读有失偏颇,但目前市场处于底部的看法他比较认同。
    “利空已经出完,但是在十八大之前机构是不敢投资的,因为不确定行业的政策性影响。十八大之后,可能一些行业会有所表现,从而拉动一波行情,但盘中仍会不断有调整。”冯化雪认为,市场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经济下滑而是对于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
    北京鼎鑫通投资公司投资总监任晓舰认为,从目前市场走势来看,2000点反复震荡依然会继续。“没人愿意接盘并不是价格不够低,而是场外资金害怕价格会更低。”
    人民币预计温和升值
    伴随着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推出了相继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的相对走强已成定势,专家预计明年人民币对美元都会保持温和升值。
    “大量热钱涌入大陆市场,对A股应该会起到正面的作用。从技术分析上说,现在正是一波新的行情,但是从资金面来看,并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上涨,因此需要一些资金的介入。”金志宏坦言,外资介入将会助推A股,同时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房产、航空、造纸等行业个股将会有所表现。
    任晓舰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人民币升值以及热钱涌入对A股利空作用明显。在他看来,中国半年来的出口一直疲软,目前刚有回暖迹象,一旦升值将会导致外向型出口企业继续被打压。
    此外,升值虽会引入热钱,但热钱未必会流入股市,可能会流入房地产等其它领域。目前香港楼市热钱涌入导致价格节节攀升,对于实体经济未必有益。
    冯化雪的看法更为中性。目前在香港“屯兵”的热钱已经表现出进入内地市场的特征,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大规模进入。A股市场能否发挥自己独特的系统特征,将热钱涌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仍然有待市场的检验。
    大盘评述
    市场暴涨暴跌概率极小
    月收官战在10月31日结束,沪指月线以小阴线呈现。从上周盘面来看,股指没有延续之前的跌势,围绕2060点反复震荡。两市成交量连续几日基本持平,成交量仍偏小,反映出市场人气正处于较为低迷阶段。上周三在券商、煤炭板块的带动下,沪指出现小幅上涨,但仍未能突破5日均线的压制。
    自从10月26日一根中阴线击碎了投资者的一片热情后,市场连续三个交易日维持窄幅震荡。十八大渐近,维稳行情会变得更加突出,暴涨暴跌的概率极小,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显,未来市场方向也会渐渐明朗。
    汇丰中国10月制造业PMI指数创三个月新高,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三季度均有改善的迹象。从宏观数据看,企业三季度业绩风险释放结束,盈利水平有望回升,股市可能在短期内止跌。市场心态有可能从悲观向中性转变。
    盘面上看,行业涨跌互现。家电、交运设备、工程建设板块领涨,造纸印刷、保险板块领跌。概念方面,3D打印、中药、铁路基建板块领涨,贵重金属、舟山群岛板块领跌。
    从技术形态上看,上证指数反弹至5日均线,下穿中短期均线,日K线的均线形态较差,对大盘在一两个交易日内企稳起到了压制作用。但是,上周两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盘中都在攻击短线的压力位2070点。多方只要有效站稳2070点之上,空方再想发难也很难形成气候。(冯化雪)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