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世博效应惠及就业大局

作者:胡钰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21 19:22:00

摘要:世博效应惠及就业大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 钰 北京报道

   新年刚过,从韩国回来的吴娜就开始忙着四处投简历。吴娜在韩国从事的工作叫“会议策划人”,算是个新兴的时髦行当,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让她最终结束了在异国三年的打拼,回到上海。“上海世博会一定会给中国的会展业带来新动力,所以我在国内更有用武之地。”吴娜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以北京奥运会的经验来比照,上海世博会预计能直接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有数十万个。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一道希望的光芒
    与吴娜这样的海归一样转场于各大招聘会的,还有上海大学生小申。就在农历新年前,小申还到一个社区招聘会上应聘过“世博保安”。这个岗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和很好的英语能力,“负责招聘的人说了,世博保安的要求和奥运会保安一样,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小申告诉记者。
    在茫茫求职大军中挣扎,小申最强的信心来源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今年年初,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样是一名大学生的浦栋麟拟写了一份《关于发挥世博会效应缓解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建议》。根据浦栋麟的分析,如果常设性的志愿服务岗位可以更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可以直接缓解数千名应届毕业生的压力,而世博会期间,上海需要10万名世博园志愿者和100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据统计,今年上海、全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分别达15.8万人和611万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了约200多万个就业机会。如果据此对照来看,上海世博会估计能直接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有数十万个。”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宁对《华夏时报》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向表现很活跃的销售、采购、商贸等职位的增长速度趋向平缓,但随着世博会临近,到了今年2月,这些岗位又开始复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40%。
    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世博会对于缓解目前国内就业形势,在短期内将效果明显,至于能否对就业形成长期的拉动作用,要到明年才能见端倪。


世博机遇下人才会集
    “伴随上海世博会这个重大经济事件的是一个行业链,其中的三大环节是建设行业、会展行业和其它服务行业。”智联招聘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雷卫明分析认为,这其中就业需求量最大的当属建设业。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和场馆建设,以及各种城市基本设施的改善修建,还有包括沪宁、沪杭城铁在内的城际铁路建设,都为上海及周边地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
    但在提及世博会所需的会展从业人员时,陈宁颇有些忧虑。他认为,世博会的“展示”性内容很丰富,许多国家和城市的世博理念都是通过会内展览来实现,但目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会展人才数量还很少。“布展、发材料,那不叫会展人才。从国外发达的会展业经验来看,能实现创新的展览内容策划、展现的人员才是真正需要的,能够突破已经落伍的展览观念,并且能把高科技、多媒体运用到展示中。”陈宁说,虽然会展业的核心人才数量不会太多,但正是这一小部分人对于整个会展产业的升级至关重要。
    物流业也面临同样问题。早在三年前就有媒体称,尽管各类物流企业已经吸纳了60万从业人员及近10万物流人才,可仍然满足不了上海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但真实的市场情况并非“供不应求”那么简单。从智联招聘掌握的数据看,目前上海物流业的申请人数较多,竞争很激烈。在过去的3个月里,物流业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比例高达1:100,也就是说,企业每提供一个岗位,就会收到100份简历。“对于物流业的就业,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影响将是间接的。”王振认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战略性的长远价值”,通过世博会带动物流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比如浦东、虹桥的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以及物流水平的大幅提高,由此给物流业人才提供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另外,世博会对语言人才的需求也很旺盛。世博园区、场馆内、游客服务,以及世博期间相关各种活动和会议的翻译人员等,不同层次的语言人才将在世博期间极为活跃。雷卫明说,其实上海这两年来对于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一直很大,因为这个职位要求很“专”,人员的培训过程也相对较难较长。


世博后人员流向何方
    王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从申博成功时,他所在的上海社科院就开始研究世博如何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课题,其中也包括对于就业形势的影响。现在,随着世博会临近,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重心已经开始逐步向“世博后的上海”转移。“世博结束后,相关配套产业会有回调,一些专业从事世博工作的人员如何消化也是个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如何将世博会阶段性的就业增长转化为一个可持续的增长。”
    解铃还需系铃人。与世博直接相关的新增岗位如何在会后消化,还是要首先立足于上海自身的就业市场特点来解决,具体行业的人才需求还是与上海未来的城市定位密切相关。
    陈宁说,一直以来,与北京地区对于IT人才需求突出不同的是,上海岗位需求量最大的前三位是制造业、金融业和管理咨询,尤其是金融业更为典型。“尽管这次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但其实国内银行所受影响并不大,今年国内几大银行的校园招聘岗位依然不少。”而且,由于上海世博会的推动,以及美国金融就业环境的恶化,不少留学人员把职业发展的规划重新转回国内,这也正是上海一向擅长金融业发展的结果。
    “后世博的就业之路还需要很多探索。”雷卫明表示,世博会对于中国就业前景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一个短期的助推,而在于上海能否抓住世博机遇,完成产业行业的升级,从而带动人才的整体升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