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无须为银行信贷飙增万亿过分担忧

作者:郭田勇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14 20:51:00

摘要:无须为银行信贷飙增万亿过分担忧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近日,有消息称2009年1月份中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额达创纪录的1.6万亿元,若消息属实,此数额几乎为2008年中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额4.91万亿元的三分之一。有观点对此深表担忧:在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正在带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的背景下,扮演重要角色的贷款的快速飙升是否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大幅上升,从而将整个银行业乃至宏观经济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不过应看到,近期银行信贷的超常规扩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早放贷,早受益”思路下,银行的信贷投放历来呈现出季节性特点,而银行在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都尽量优先争抢优质项目和客户资源,表现为上半年比下半年投放的多。
    其次,去年央行连续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使银行的利差大为缩小,而近期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运行而采取的7折房贷等优惠措施更是对利差收入影响巨大。这些因素对于仍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银行业来说冲击不小。因此,银行有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以保证业绩稳定的内生动力。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态势,在落实经济刺激方案过程中,民间资本“现金为王、持币过冬”气氛浓厚,财政只能“抛砖引玉”、最终可提供的投资性资金有限。在此背景下,银行扩张信贷责无旁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而且,银行业承担起了刺激内需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责任。
    正是在这种综合因素作用之下,信贷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增长。但是,就此断定未来会造成不良贷款面积反弹,理由并不充分。
    首先,通过商业化改革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风险控制能力已大大增强,不可能不顾风险地盲目扩张信贷。据笔者了解,近期银行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对于不良贷款责任认定规定及审批流程未因信贷放松而改变,甚至在具体操作上对某些行业更加收紧,分支机构并未出现盲目放贷的现象。
    其次,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业积极地信贷扩张是实现保增长,促进经济复苏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双赢”局面的选择。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是银行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实际上可以抵消去年央行多次调整利息导致利差缩小以及房贷7折利率优惠等措施对利息收入的冲击,以保证业绩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是银行业的利益和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经济形势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也会比较大,如果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业岂能独善其身?
    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对银行来讲,“保增长”是大局,近期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融资困难,很多优质企业仅由于一时的资金断裂就可能导致破产倒闭。如果银行过于短视而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不积极配合国家的政策扩张信贷,纯粹基于风险考虑而畏缩不前,出现“惜贷”现象的话,就会影响工业增长,导致大量企业因资金断裂而出现问题甚至倒闭,最终导致经济长期陷于低迷的泥沼之中难以恢复。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么不要说银行业务扩张无从谈起,恐怕连银行自身的存量贷款也将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危害到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说,银行业救企业就是救自己,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适时合理地进行信贷扩张,是一种于人于己都有利的明智之举。
    因此,我们对于新增贷款规模的飙升不仅不必过分忧虑,而应乐见其成。当然,GDP和银行资产质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短期内可能银行资产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是正常现象。对于银行来说,最佳的方式是找到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张信贷的“平衡点”。
    从业务范围选择来说,要积极坚持落实“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积极参与有财政资金、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符合监管部门审慎性要求的项目,积极参与企业并购和中小企业贷款等等,而对那些风险很高,不满足贷款条件或不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方向的企业,则应严格限制,坚决限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信贷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正确处理好信贷扩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为“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业务模式来看,应当积极地进行业务创新,为企业提供更灵活、更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与服务。例如对于中小企业业务,可以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同时积极同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进行合作创新融资方式,针对中小企业的情况,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工业厂房按揭贷款、企业现金管理等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也应当是业务扩张的重点领域。
    从政府方面来看,有关部门应继续调整监管思路,加强监管创新,防范银行在信贷扩张中出现违规行为。在有效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银行业刺激经济复苏中的作用,在税收、贷款核销政策等方面尽量给予银行更多的实质性的激励,打消银行对于资产质量和业绩压力的顾虑,鼓励银行扩大信贷投放,为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