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上海,再提转型

作者:赵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14 20:49:00

摘要:上海,再提转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 岩 北京报道

   在2008年的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市长韩正开篇不久即提道:上半年上海的GDP增速10.3%,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10.4%。
    4个月后,在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团第十四次扩大会议上,会议记录上显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上海财政收入增幅逐月缩减,8月增幅为0.4%,9月增幅仅为0.1%,到了11月,财政收入增幅则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且高达-9.5%,12月增幅仍为负。
    对比目前的负增长状况,上海从1990年浦东开发到2007年连续18年增长,从1992年至今更是经历了连续16年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率的两位数增长,平均每年GDP增幅为12.2%,上海因此成为全国上缴国家财收入最高的地区。
    问题出在了哪里?这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错综复杂,而当前困境并非完全由金融危机导致,最重要的因素是上海经济连续18年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到了不得不面对的转型期。


从“上海制造”到“温州制造”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纺织、手表、钢笔等一大批轻工产品纷纷贴上了“上海制造”的标签。仅仅数年之后,“温州制造”悄然取代“上海制造”,轻工产品从此不再属于上海。
    “上海制造”的没落成为上世纪以轻工为主的上海经济转型的缩影。“从产业结构来看,上海已经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提出了“上海制造”的产业路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提出“三二一”的产业战略,主动将纺织、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出去”。轻工为主的“上海制造”开始大量向周边转移。随之而来的是上千家企业战略性“大撤退”,150万工人下岗或换岗……几乎每户职工家庭都承受了调整的冲击波。
    时过境迁,当年在“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下,红极一时的“上海制造”经历了艰难转型。但却早早地走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经济的阶段,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时下外省市出口加工型企业大量关闭而形成的就业压力的紧张。
    十年后,上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定位——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简称四个“中心”。转型的实质,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摆脱不了的尴尬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龙头城市,上海本应集中精力发展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但近年来上海的产业规划常常在第二、三产业之间摇摆不定,一度和周边城市竞争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业。这也丧失了率领长三角走出低端制造业的历史机遇。
    “上海的龙头地位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没变。”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沈玉芳博士说。自19世纪中期上海开埠通商以来,由于地理、历史等综合因素,上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长三角的龙头。上海怎样来体现它的龙头地位?除了经济总量等可见因素之外,上海的龙头地位更多地体现在它对周边地区的齐聚和扩散效应上。当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齐聚上海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就开始将这种能量向周边辐射开去,从而惠及长三角。昆山的崛起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说,没有上海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昆山的雄起。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在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也在争夺周边地区的资源,招商引资大战互不相让,产业同构导致的同质竞争一度非常激烈。
    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资源的枯竭、综合商务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旧的增长模式受到挑战,上海的刺痛便已经开始。靠投资、制造业、土地价格差来拉动的高速增长,迟早面临转型。
    继续拼土地、拼资源、拼投资,显然已陷困局。


转型,改革制度第一
    不仅如此,上海还面临更大的“烦恼”:GDP压力。
    在很大程度上,“年增长率不能低于百分之多少”,是一切话语的背景。就业、税收要依靠GDP来保证,围绕GDP的政治和社会运转体系已经形成,以GDP为核心的利益机制和思维方式已经形成。
    “在现阶段,发展服务业和发展制造业是不同的。因为GDP和政绩观的需要,发展制造业,更符合地方政府的目标,但如果GDP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因素,上海就不可能放弃一些东西。能提高GDP的投资项目就会被拦在上海,而不是周边地区。”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认为,只有这样,上海才可能成为金融、航运甚至IT等行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全球交流平台。才可能实现它的辐射功能,才能实现泛长三角地区更均衡的发展。
    在张军看来,如今的上海正在左右摇摆。“这20年来,上海一直生活在这种矛盾中,一直在不停地冲突,始终不能实现转型,反反复复。”
    在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团第十四次扩大会议的会议记录上赫然写着这样的话:“我们谁都知道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四个中心,以服务业为主导,创新为驱动。但这是远期目标,如何实现很难;如何将中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很难;只考虑眼前利益,我们会犯历史性错误。”种种迹象表明,正像十多年前一样,今天的上海,又到了重要的转型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