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将军”冯玉祥

作者:马广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18 19:48:39

摘要:“慈善将军”冯玉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他站起来足有六英尺高。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个头魁梧,古铜色,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195000人——的主人。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1928年7月2日,《时代》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以上面这段描述作为开场白。
    在今日之中国,冯玉祥早已成为一个几代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位有着传奇经历、叱咤沙场的豪杰将军,更曾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贫民的慈母”。
两度寓居泰山
    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人,1882年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冯玉祥幼时家贫,十一岁时即在清朝军队挂上了名,随后不久,中途辍学,投身兵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冯玉祥在滦州任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营长,举兵响应,并任义军参谋总长。后因兵败,被递解回籍。
    辛亥革命后,冯玉祥与蔡锷暗中联络,支持护国战争,又参与组织了四川独立,与护国军连为一体,挫败了袁世凯称帝的阴谋。袁死后,冯玉祥又被贬为保定府第六巡防营统领。1917年,冯又率旧部,联合其他部队驱走了妄图复辟的张勋。随后,他又通电全国,反对内战。
    1922年,已被擢升为陆军检阅使的冯玉祥又起兵讨伐贿选总统曹锟,并任国民军总司令。之后,又力排众议,派兵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皇宫,大快人心。
    接着,冯又提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北上的主张。在这之前,孙中山先生曾数次致书于冯,并赠所著《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书,使冯玉祥深受教益,逐渐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冯玉祥已出任西北边防督办,而未能与孙先生见上一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时任国民革命军副司令的冯玉祥将军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消极抵抗政策,受到蒋的排挤,遂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度寓居泰山。
 就是在泰山,冯玉祥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把目光更多、更直接地投向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贫苦群众,做了种种慈善公益之举。他说:“我尽一点本分, 以求社会渐渐地有些温情, 或能有些热情, 那是再好没有的了。这是我的希望罢了, 有无成效则不敢说也。”
创办14所武训小学
 “教育不猛进,国弱大众贫。实践重科学,始有真快乐。”这是冯玉祥寓居泰山时写的一首诗。他认为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培养抗日救国的新生力量,当务之急就是办教育。
 1933年冬季,他委托夫人李德全在泰山附近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招收了30多名男女学生。因为学生都是贫苦农民子女,所以定名为“贫民学校”。翌年春,他又委托著名教育家范明枢先生在泰山前麓创办了14所小学。因仰慕武训兴学之高行,这些小学都叫“武训小学”。为此,他还撰诗呼吁“千古奇丐名武士,终身兴学恃行乞。我住泰山思武训,开办小学十数村……全国贫民知多少,各地宜速设学校”。
 在学校教育中,冯玉祥特别重视抓德育教育。他创办的这些小学校训都是“爱国、勤学、孝亲、和群”,每个学校都挂有青年画家赵望云画的《武训行乞兴学图》,并编了两段赞扬武训的歌词来激励学生。其一为:爱人的武训,利他的武训,为人民的武训。我们敬佩他,我们纪念他,我们一定要学习他。其二为:爱人是我们的本分,利他是我们的志愿,我们要牺牲一切,为人类谋幸福。勇往直前得胜利,坚持到底,光大我们的学校和团体。
 当时学校条件差,缺少统一教材。在开设的文化知识、技术和政治思想教育课中,有的教材就自己编写。学生用的德育教材,就是冯玉祥亲自编写的通俗歌谣。这些歌谣教育学生抗日爱国、反抗剥削、发奋图强、孝敬父母。在今天读来,也具有积极的思想教育意义。
 为了办好教育,冯玉祥还特别聘请了李达、许德珩、陶行知、吴组缃等知名人士到泰山讲学,并接受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建议,在武训小学实行半工半读学制。各学校上午是文化课,下午是技术课,除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外,还教授园林栽培技术等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小工厂,进行勤工俭学,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
“冯玉祥是贫民的慈母”
 冯玉祥是穷家子弟,他的一生时刻不忘劳苦大众。在隐居泰山的日子里,他经常深入群众中访贫问苦,谁家老人、小孩生病,他都前往家中探望,如有困难,立即解囊相助。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穷人的子弟不但是无书可读, 连每日的最低生活亦无法维持下去, 真使我同情万分。出门看见无饭吃的同胞, 走路看见无衣穿的同胞, 走过来的是苦同胞, 走过去的亦是苦同胞, 如何能快乐, 如何能不心焦?”
 1932年初冬,他看到普照寺附近的贫民百姓衣服褴褛,难以御寒,便出资为他们每人缝制了一套新棉衣。当时设在泰安城里的孤贫院,也经常得到冯玉祥的钱款捐助。比如,1935年中秋节这天,他给孤贫院400多人送去月饼。
 1933年8月,冯玉祥将军第二次隐居泰山。当时他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旧交资助,但他仍积极投身慈善,为贫民百姓做好事。当年岁末,寒冬腊月,大雪封门,冯玉祥派人给五贤祠附近的数十户群众送去两袋面粉、20斤猪肉、百余斤白菜。时隔不久,他又给生活最困难的25户人家各送去一袋面粉、五斤猪肉、两盒茶食。
 同年7月13日,黄河在山东境内决口,鲁西十多县受灾,灾民多达200万人以上。冯玉祥派人去调查了解后,立刻置办枣馍,半斤一个,每日按1200斤赠之,连续供应数日,仅7月13日当天,他就为难民送去了3000斤枣馍。除此之外,冯玉祥还派人前往济南为灾民定制了2000余件棉衣。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是,穷苦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又哪来的“涌泉”呢?于是,泰山贫民们在百丈崖下的“馍馍石”上,刻了“冯玉祥是贫民的慈母”字样,来纪念这位雪中送炭的“基督将军”。
 “既然自己已无力通过政府行为来拯救贫苦群众, 自己又特别同情贫苦群众, 那么就只有‘尽本分’了, 通过个人的努力,做到一步算一步, 即或可能做到一点一滴,亦得尽力做去, 以稍稍解除他们的痛苦。” 或许,对广大贫苦群众深深的同情, 正是冯玉祥济贫解困善举最大的精神动力吧。
义卖佳肴 支持抗战
 1943年10月的一天,冯玉祥从四川省彭山县到新津县探访,县政府办了7桌海参宴为他接风。赴宴者均为军政界首长和社会名流。宴会开始后,他严肃地跟赴会者说:“前方战士衣不暖体,食不果腹,装备陈旧,弹药不足,仍前仆后继地英勇作战。”说得全场的人都低下了头。
 这时,他指着筵席又说:“想到前方的战士,今天的盛宴我实在吃不下;但是,不吃又不好。我提议:把这桌上的菜肴拿来义卖,作为抗战捐款。”于是,他拿出一张早已开好的菜肴单来,微笑着说:“李旅长,你吃这份海参,8000元;赵县长,你吃这盘红烧鲢鱼,5000元;陈议长,你吃这盘狮子头,4000元……”全场立即响起掌声。
 接着,他又当众书写“抗日救国”、“还我河山”诸类的条幅来义卖,当场就被群众抢购一空。这样,就在新津县掀起了抗日救国募捐高潮,共募集到100多万元。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美好见证。后来他离开中国,到美国考察和居留时,还经常向当地的侨胞传福音,可见他是何等关切人灵魂的得救!
 1946年9月,赴美国考察的冯玉祥先生起程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不幸因轮船起火而遇难。1953年,由泰山花岗岩砌成的冯玉祥墓在泰山落成,墓碑上,冯玉祥先生亲笔书写的《我》字诗映照出了这位爱国将军的光辉一生:“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志此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