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王亚伟“传奇”终结考问公募出路

作者:檀楦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8-29 17:01:00

摘要:王亚伟“传奇”终结考问公募出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檀楦 北京报道

   4月29日凌晨,王亚伟辞职的消息最终由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在短信中向外界证实。“王亚伟辞职了,谢谢关心”,短短10个字,确认了一件被传数年的八卦新闻,也意味着华夏基金的“王亚伟时代”正式终结。
    无论是源于股东方和管理层的内斗,还是仅仅因为对十多年基金经理生涯的疲倦,王亚伟最终选择了转身。随后,范勇宏也被传将和王亚伟同期离职,不过截至记者发稿,该消息还未得到当事人和华夏基金的确认。
封“神”之路现“造神”质疑
    王亚伟在公募行业被戏称为“公募一哥”、“最牛基金经理”;也曾被誉为“中国的巴菲特”、“中国股神”。然而回首王亚伟14年封“神”路,伴随“传奇”同时存在的,是不绝于耳的内幕交易、利益输送传闻,是华夏系集体“造神”的质疑。
    1989年,王亚伟以安徽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信国际合作公司。但是随后不久,王亚伟就跳槽到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证券营业部——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他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在东四营业部期间,王亚伟不仅结识了后来相携17年的“老大”范勇宏,更建立了庞大的人脉关系网。1998年,国内基金业起航,华夏基金筹建。王亚伟作为范勇宏的“嫡系”加入了筹备组,成为华夏基金的“开国”元老。
    1998年4月28日,华夏基金的长子——基金兴华成立;王亚伟先后担任了基金兴华的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基金兴华在1999、2000年业绩平平,但2001年在19只封闭基金中夺得冠军。
    2001年12月19日,华夏基金旗下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夏成长成立,王亚伟再度担任了该基金的首任基金经理。2002年,华夏成长业绩增长-3.09%,在仅有的3只可比开放型基金中排名第一,同期上证指数下跌17.52%。而2003年,由于对行业配置的误判,华夏成长在当年排名中不幸垫底。2004年,华夏成长业绩回升,在开放式基金中排名第11。及至2005年4月12日,王亚伟卸任华夏成长,该基金净值增长13.2%,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7.72%。
    可以说,早期的王亚伟只是在合适的时间进入了合适的行业,并没有明显表现出“神”的特质,但从华夏系两只“长子”基金的投研安排上来看,范勇宏对王亚伟的偏爱显而易见。行业资深人士回忆称,这个阶段的王亚伟是高调的,意气风发的,和后来的内敛谨慎有明显不同。
莫名“涅槃” 一举成名
    在成“神”之前,王亚伟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市场有消息称,他参加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进修班赴美进修3个月;而媒体后来将这次学习称为“涅槃之旅”。此次进修之后,王亚伟在投资上如有神助,正式走上了成“神”的道路。
    2005年12月31日,王亚伟正式接掌华夏大盘精选,“公募一哥”传奇正式开始。2006年起,连续6年领先市场,先后在2007、2009年的牛市中摘得股基冠军,在2008年的熊市中取得第二名。2010年,虽然未能跻身三甲,但华夏大盘精选在股基排名中依然高居第六位。截至2012年5月2日,王亚伟任职期间华夏大盘精选复权净值增长1183.87%。
    2008年10月23日,华夏基金为王亚伟量身打造了华夏策略精选。在2010年的三甲争夺中勇夺第三。截至2012年5月2日,该基金净值增长125.9%,同期上证指数增长30.01%。
    然而,2009年起,王亚伟涉嫌内幕交易被调查的传闻就开始广泛流传于市场。2009年7月,甚至有消息称华夏基金遭到监管层的突击检查;不过这一传闻随后被华夏基金否认。王亚伟自己也出面澄清说没有进行违规操作。
    但是,面对在高送转股和重组股上屡屡押宝成功的王亚伟,业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质疑。这种议论在2011年一则“王亚伟为什么可以成功”的微博发布后,变得空前激烈。有网友甚至评论说:“华夏大盘自从2007年起就没开放过,整个华夏系都在支持该基金,进行内部利益输送和造神运动。为什么每次押ST和重组股都如此精准?大家都懂的……”
    不过2011年之后,王亚伟的明星效应开始减弱。他执掌的两只基金在2011年均未能跻身股基前十。
    2012年,王亚伟旗下两只基金业绩双双陨落,截至5月2日,在428只偏股型基金中,华夏大盘精选名列203位,华夏策略精选名列183位。一季报显示,华夏大盘精选份额缩水25%。
    王亚伟最终还是走下了神坛,而他究竟是“真神”还是被“造神”依然被市场所争议。
华夏基金何去何从?
    王亚伟离职的另一个重要猜测是,股东方和管理层的矛盾激化。
    华夏基金高管层和大股东中信证券的矛盾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早在2007年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合并,华夏仅留下了中信基金的资产却拒绝了中信的团队,就引起了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的强烈不满。
    之后,由于持股超出最高限制,中信证券和华夏基金就股权转让一事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博弈,华夏基金受此所累两年未发新基金;虽然勉强维持了行业老大的地位,但是领先优势却不断被削弱。
    2011年底,在股权受让方的名单数次更迭后,中信证券才完成了华夏基金的股权转让。但新股东的引入引发了新的矛盾,股东对盈利的要求十分迫切。2012年初,华夏基金宣布全员减薪。
    而华夏基金的内部人事地震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
    在王亚伟离职传闻爆发后,近期多个网站对王亚伟离职后的基民反应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对华夏基金来说相当不乐观。截至5月3日上午9时,新浪基金频道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00名受访者中的71%认为,王亚伟离职后,华夏基金行业老大地位不保,54.4%选择不会继续投资华夏基金,倾向于赎回,以求落袋为安。
    由此,伴随王亚伟的离开,“安逸”日久的华夏基金或许将迎来一场汹涌的“赎回潮”。而对于公募行业,2010年开始“离职潮”已经从基金经理到高管,进而蔓延到了行业标志性人物王亚伟、范勇宏。伴随王亚伟离职的震撼,生存还是死亡?出路何在?公募行业的每个参与者都应该重新思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