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毒胶囊“伤害”医药股

作者:常银玲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8-29 20:01:00

摘要:毒胶囊“伤害”医药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常银玲 上海报道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受毒胶囊事件影响,A股市场演绎了一出此消彼长的戏码。
    简单划分,毒胶囊事件可能会影响到的上市公司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医药企业,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A股有102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产品与胶囊有关;二是明胶生产企业,包括东阿阿胶、青海明胶、金陵药业和东宝生物。
    作为 “毒胶囊”直接牵涉的上市公司,通化金马(000766)的股价一周跌四天。而青海明胶(000606)和东宝生物(300239),股价却大幅受益,连续多个交易日强势涨停,不少游资借此机会获利。
    在关注毒胶囊事件进展的同时,投资人更想知道事件对于资本市场将产生何种影响, 机构投资者对于医药板块的投资策略是否会发生改变,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会受到何种影响,前景又会如何等等。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家机构后了解到,虽然市场对于医药股的后市发展仍较为乐观,但短期多持谨慎态度。同时,对于正规明胶生产企业,将是重大利好。
成本低 利润高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被曝光的9家药企13种产品应该不是全部,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国内药品质量监管存在着巨大漏洞。毒胶囊事件爆发后,国内必然会大大提升行业监管,部分小企业会被淘汰出市场。
    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专家刘彦明透露:“我简单估算了一下,我们国家每年大概生产2000亿元的胶囊药品,其中有200亿元的胶囊存在问题。我认为这次毒胶囊事件可以与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相媲美。”
 中海基金医药行业分析师袁璐表示,做药用空心胶囊,行业门槛不高,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生产,小企业很多,集中度不高。浙江新昌县儒岙镇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年产胶囊1000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1/3。由于产品同质化,技术含量不高,因此空心胶囊企业主要是依靠价格来竞争。
    毒胶囊成本低,上市公司使用毒胶囊自然利润就比较高。通化金马18日公布的年报显示,通化金马涉嫌铬超标的清热通淋胶囊,2011年营业收入为1091.09万元,同比上升45.14%,且毛利率高达78.10%,仅次于治糜灵栓毛利率82.06%。
    青海明胶主要从事明胶系列产品、硬胶囊系列产品生产与销售。由于胶囊行业利润比较低,而正规胶囊企业又受到低价毒胶囊的冲击,导致青海明胶目前处于业绩亏损状态。
    不少人士认为,这次的毒胶囊事件或许挽救了青海明胶,投资价值被显现。
    东北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青海明胶等大型企业属于正规化生产,这样的企业本就应该被鼓励,所以受到追捧是必然的事情。”
医药股短期需谨慎
    受“毒胶囊”事件影响,16日A股市场医药板块集体受挫,个股走势分化,申万医药指数整体跌幅0.49%。145只生物医药股,仅有不到50只个股上涨。
    4月17日,医药指数表现一般,微跌0.02%,虽4月18日有了逆转,整体上涨1.1%,但仍没能跑赢大盘指数,4月19日,微涨0.51%。
    同花顺数据显示,医药板块已经从公募基金的前十大重仓板块中消失,在基金减持的申万一级行业占流通A股比例排名中,医药生物板块位居第七,减持比例为0.51%。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家机构投资者,包括券商、基金、私募界等人士,他们对于医药股短期均持谨慎态度,认为还需观望,等待事件进展,甚至有的私募公司对于医药股持回避态度。
    刘彦明分析,目前医药大盘股处于前所未有的低估值阶段,大盘医药股A股和H股之间差价为10%左右,而中小盘有的差价甚至高达50%以上。医药股是很多机构长期看好的板块,其他任何一个板块都不会像医药股每年都会有明显的涨幅,但是因为黑天鹅事件不断导致大家对其投资都相对谨慎。
    东北证券表示,药品质量安全一直是药企最重要的生命线,药品质量一旦出问题,整个医药行业就会产生信用危机,受此影响,医药板块可能在短期内会产生比较大的波动。东北证券一直对医药板块采取谨慎态度,在策略报告中称,对于医药板块需耐心等待,精心布局。
 不过,好买基金研究总监乐嘉庆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胶囊行业只是一个细分的领域,涉及到的个股很少,对整个医药板块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至于药用辅料板块会不会受到波及,乐嘉庆表示不好说,现在没被查到问题的企业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
    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伟栋则建议投资者对相关股票需持观望态度,等待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表示,从行业的运行情况看,难有正面刺激,上涨空间有限。建议就目前时点,投资者应继续持有业绩增长确定的医药股,维持配置比例,至年底或许会有小幅绝对收益。

记者观察
医改招标唯低价不可取

    在采访中,大多数人认为市场上假药不断的根本原因在于药品招标制度。
    目前的药品招标实行的是“唯低价中标”制,药品价格最低者可以获得中标权,至于厂家生产质量和信誉不在被考量的范围之内。
    一位私募界大佬愤慨表示,“唯低价中标”的招标制度其实是在逼着药企作假,招标制度现要求大家拼的是价格而不是质量。而这种较低的价格往往是通过非正常成本节约实现,假药由此产生,假药事件是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除此之外,对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比较质疑。去年蜀中制药已经被曝出假药事件,今年又出现了同样问题,监管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曾经投资过国外胶囊企业的贝祥投资总经理双镕清表示:“国外的胶囊企业属于高科技企业,属于独立的行业。但是我在国内曾经看到一些小型作坊,他们也在生产胶囊,国外的胶囊有很多功效,国内的这些空心胶囊可能只起到容器的作用吧。”
    双镕清认为,药监局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对药品的监管要严格控制,违者必究必罚。2009年,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在营销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就被政府重罚23亿美元;2010年,葛兰素史克公司被发现在药品原料中掺假,被重罚7.5亿美元。在国外,除了相应的企业被罚款之外,情况严重时其高管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市场人士预测,毒胶囊件的爆发,或许倒逼着药品招标制度的改革。目前的招标现状给药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低价不应该是政策追求的唯一目标,对药品质量把控应更加严格,对质量层次的划分应更为详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