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汤臣倍健“罗生门”

作者:吴君强 郭佳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30 22:15:16

摘要:汤臣倍健“罗生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君强 实习记者 郭佳 北京报道

   3月28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将汤臣倍健这只创业板明星股推到风口浪尖。报道称,部分保健品的重金属超标,其中汤臣倍健的螺旋藻产品铅超标100%。
    29日,汤臣倍健对报道进行了强硬回应,公告称,产品经过相关部门检测,符合质量标准。当天,汤臣倍健紧急停牌。
    30日上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检测结果,汤臣倍健产品铅含量未超出国家标准。奇怪的是,就在2月29日,药监局下发给各省市药监局的文件中,还将汤臣倍健列为不合格产品。
    公司、媒体、监管当局的三方博弈,可谓峰回路转,演绎了一幕资本市场“罗生门”。
躺着中枪
    造成本次事件的争议,源于标准。
    药监局在3月30日的声明中解释说,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在新华社的那篇报道中,只提到“我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规定,除胶囊、固体饮料外,一般食品中的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文章得到超标100%的结论,是按此标准计算得出的。
    该报道“历时数月调查”,记者购买了此产品,“送到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多家权威检测机构”。
    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说法,新华社的报道似乎犯了一个“技术错误”。不过,让人无法理解的是,2月29日,国家药监局办公室向各地药监局发文(“食药监办【2012】25号”)称,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进行监测,部分产品铅超标,在不合格名单中,汤臣倍健的螺旋藻片位列其中。药监局要求各地对铅超标企业进行抽验,并于3月4日前上报。
    一位参与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告诉本报,此次报道首先是以内参的形式播发,药监局根据报道内容,组织对涉嫌超标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是13个产品不合格,以“加急文件”级别下发到各地药监局,甚至要求各大药店撤货。
    “既然国家药监局已经组织了检测,为何又要求地方进行抽验?作为一个国家部门,检测标准前后不同,得出的结论先后矛盾,我们不能理解。”该记者说。
    在国家药监局3月30日公布的检测结果中,三家产品为假冒产品,一家不合格,其余全部合格。汤臣倍健董秘梁水生3月29日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要求,珠海药品检验所来公司抽取样本,送到了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是合格的。”
    梁水生说,公司并未看到最终的监测数值,但在企业自检中,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都低于1mg/kg,他坚称,螺旋藻铅含量的国家标准就是不超过2mg/kg。
原材料存风险
    截至3月30日记者发稿,汤臣倍健仍在停牌。对于本次事件,分析师显得谨慎乐观。
    招商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朱卫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螺旋藻类产品在汤臣倍健产品中占比小,对于股价影响应该不大,但本次事件对公司品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汤臣倍健网站归类,螺旋藻所属的草本植物健康类保健品整体销量仅0.34亿元,在汤臣倍健的八大产品线中排名倒数第二,仅占整体销售额的5.24%。
    外界猜测,汤臣倍健采用的螺旋藻原材料来自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地区,同其他藻类一样,螺旋藻有极强的重金属富集功能。
    对此,梁水生予以否认,他称,每一批原材料都会经过检测确认,“我们的原材料的确不来自内蒙古,具体来自哪里,不能透露。”
    梁水生承认,公司经营的一大风险就是,原材料安全问题,公司产品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在几年前就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加工地。
    但实际上,公司上市的募集资金基本用于扩大产能、扩展渠道和强化信息系统,并没有投入到产品上游。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说,汤臣倍健强于渠道建设,但对上游原料的控制力并没有改善,未来不排除仍会有地雷被引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