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成品油定价机制须颠覆“原油加成本”模式

作者:王炜瀚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23 21:17:58

摘要:成品油定价机制须颠覆“原油加成本”模式

■王炜瀚

   2012年3月20日的成品油价格上调,使国内93号汽油正式进入8元时代。消费者认为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沦为涨价工具”,网友调侃只能“被淡定”;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却表示,每吨600元的提价幅度同700元的目标仍有距离,所以涨价还没到位。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到底要将油价带向何处?飞入云端,还是步入人间?我们不得不再度考问定价机制。
    一问:中国成品油价能反映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吗?
    有人说,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紧盯三地国际原油加权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挂钩。国际原油价格走高,国内成品油根据现行定价机制调价,同水涨船高一个道理,可以说是反映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
    笔者认为,水涨船高固然有其一定道理。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高,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也同时变化。可以说,国际成品油市场完全捕捉到了原油作为基本原料价格的变动。由于国际成品油市场具有足够的竞争性,国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原油价格联动,是实实在在的水涨船高。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国内提高成品油价格,单单无视国际成品油市场的存在,无视国际成品油的相对低价。3月20日国内调价前,最具可比性的新加坡国际成品油市场92号汽油价格合每升5.38元人民币,国内剔除1块钱消费税后的厂商价格是6.89元,高出国际水平28%;20日调价后,新加坡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合每升5.34元人民币,国内的去税厂商价格是7.33元,高出国际水平37%。都是成品油价格随原油价格调整,但不是接近的高度水平。国内成品油价格早已完全脱离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水平,价格虚高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现行定价机制的本质模式是“原油加成本”,同国际原油价格联动,但脱离国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水平。不难推断,石油企业在中国可以将成品油卖个远远高于国际市场水平的好价格。
    二问:各国的成品油价真的不可比吗?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中国成品油的厂商价格高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提出,各国油价组成不同导致各国的油价和涨幅不同。潜台词或许是,各国的成品油价不可比。
 如果定义此处的油价是“消费者价格”,那么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不太容易找到成品油“消费者价格”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有意义的价格比较。从消费者价格出发,我们可以分解得到两个部分,其一是厂商价格,其二是厂商价格之外的税收,或者说是“价外税”。中国汽油价格中的1块钱消费税就相当于这个“价外税”。各国消费者掏腰包买汽油的“消费者价格”差异巨大的原因就是这个“价外税”的结构和水平差异。也就因此出现了成品油价格“日欧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差异。
 有人也注意到,厂商价格部分内所含的税负差异也不小。不错,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意味着厂商价格不具可比性。由于国际成品油市场的客观存在,市场竞争要求厂商寻求最大的效率,内化包括税负在内的各类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厂商比的就是综合了成本和效率在内一切信息的价格。在竞争性市场上,你不能说,我的税负多,成本高,所以必须卖得贵。
 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出口成品油也不能脱离国际市场价格竞争的约束。正是由于中国油企出口油价低于国内的厂商价格,叶檀女士才会说“出口价媚外,石油企业欺负国内消费者”。
 所以,虽然厂商价格所包含的税负结构和数量不具可比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厂商价格不可比。试图剔除厂商价格包含的税负来比价,纯属混淆视听。中国成品油价格高的原因不在“价外税”部分高,厂商价格太高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三问:不涨价就会出现油荒吗?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短缺的原因是价格失灵。如果价格过低,供给不足,当然会出现短缺。但是,这一判断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市场具有足够的竞争性。也就是说,非竞争性市场的短缺,不是价格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结构的问题。因此,在非竞争性市场,提价是解决短缺的无效手段。只有打破垄断,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短缺问题。
 客观现实是,不断提价乃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仍然出现短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从根本打破中国石油市场的垄断格局,让竞争性市场机制来解决短缺和高价问题呢?
 所以,不要错误解读基本原理,提价早已被现实证明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短缺呼唤打破垄断,而不应成为不断涨价的理由。社会需要的是竞争性定价机制,需要打破现在的垄断格局。
    四问:成品油定价机制需要怎么改革,为谁的利益改革?
 现在的论调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是要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调价操作方式和调整原油挂靠品种。
 笔者多次重申,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一个脱离国际成品油市场的定价机制。即便中国的成品油定价建立起同国际原油价格的联系,但依然不受国际市场竞争的约束,也就根本不是真正的国际市场价格。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国际市场进口低价成品油满足国内经济需求,同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大幅降低国内油价水平,并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但现实是依然割断国内成品油价同国际成品油价的关系。只要不是国内市场同国际成品油市场接轨、价格同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接轨,无论是在周期、频率,还是调价方式或挂靠品种上做文章,其结果都是将国内成品油价维持在远高于国际成品油市场的水平,都是在维护垄断利益。
 所以,从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成品油定价机制必须彻底颠覆“原油加成本”模式,重回国内成品油价盯住国际成品油加权价格的模式。
    笔者认为,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本质,是同拒绝与国际成品油市场接轨的保守垄断势力的角力。改革的方向必然是利用国际成品油市场为整体经济服务。维护部门利益的同时伤害国家利益的政策终将为社会进步所抛弃。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