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王勇:不符监管需求的金融机构“自然淘汰”

作者:侯天仪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04 03:29:50

摘要:王勇:不符监管需求的金融机构“自然淘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侯天仪 北京报道

  一场声势浩荡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让世界明白金融危机并没有烟消云散;时至今日,欧洲各国也没有就欧债纾困模式达成共识。
  并不乐观的外围形势,让中国不得不在金融创新上小心谨慎。除了迅速推动巴塞尔协议III 落地,中国还提出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应该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机构?金融危机后如何看待金融创新?加拿大皇家银行集团副总裁王勇先生近期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并对金融风险及监管、衍生品发展进行了解读。
 
自然淘汰不符监管需求的金融机构

《华夏时报》:巴塞尔协议三给银行业带来了哪些挑战和变化?

  王勇:巴塞尔协议三很大的改进在于提出流动性的比例要求。这一指标对于国内外银行来说,都是崭新的要求。而流动性对于银行,相当于血液对于心脏的重要性;资本金对于银行,相当于体力对于身体的重要性;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在之前,流动性跟风险部是没有太多联系的。包括加拿大许多银行也面临同样问题,即把流动性风险放在资金部进行管理。现在(巴塞尔协议三)提出后,整个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促进。银行在危机状态下,流动性是很大的触发因素,所以才会要求银行系统非常重视流动性管理。

  巴塞尔协议三的提出,对银行界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从大银行来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需要控制,否则可能会出现全社会被金融机构绑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并不是金融危机最终的事故触发者。
  对于中小银行群体,随着新监管政策的落地,市场自然会选择性淘汰不能够适应新监管环境的机构,这也是巴塞尔协议三最关键的要点,达不到要求的中小银行,业务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华夏时报》:金融危机后,市场对于金融衍生品有点“谈虎色变”的意味。国内市场应该如何看待衍生品及相关市场的建设?

 王勇:衍生产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便利,因为衍生品杠杆率比较高,这相当于通过杠杆将重物体撬动。但另一方面,若杠杆使用不当,将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危害。不过我们首先该对衍生产品有清醒认识,并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教授衍生产品相关课程,也产生了一定教育成果。但国内毕竟尚未建立发达的衍生品市场,所以衍生品教育局限性很大。

 中国曾在08、09年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机制。可以看出,监管层面会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跟进相关衍生品管理方法,实际上,证监部门在衍生品管理制度方面比国外更严格。我觉得这是好现象。

 对于银行高层来说,发展金融衍生品需要谨慎,不过要鼓励培育基本类衍生品。因为今后利率市场化推行、制度上放开的话,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增大。举例来说,跨国企业在全球经营业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外汇风险,把这种风险压力分担给银行,银行再通过资本市场消化这种外汇风险,就是国内金融服务机构未来可以通过衍生品来实现的。


 风险管理要学会留余量

《华夏时报》:加拿大银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有没有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

 王勇:加拿大在09年金融危机前后表现的很好。原因大致包括有二:08至09年间,加拿大社会整体消费观念比美国要保守,复杂的次债产品在加拿大金融市场上几乎难觅踪影。与美国相比,加拿大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要小得多。09年美国60%的按揭以证券化形式存在,而加拿大这一指标只有20%;截止目前,加拿大监管当局对信贷资产证券化控制依然很严。此外,加拿大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也较严格。曾有美国专家对我说,美国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不存在追索条款。加拿大银行普遍都具有追索条款,这使得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很谨慎。此外,美国政府在房贷利息方面会有税收优惠,而加拿大没有。各种因素叠加,加拿大老百姓对于衍生品和提前消费的观念不是特别强。

 早在15年前,加拿大国债占自身GDP比例达到70%,这和当时希腊国债占GDP比例持平。后来加政府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把国债占比不断降低。因此在外围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加政府可以实施的措施非常灵活。其实这回归到一个基本观念,即风险管理不在如何预测风险,而是在市场出现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和国家还能生存和运作的基本机制。这样风险管理会留一些余量。


《华夏时报》:目前金融机构出海热情高涨,在海外发展、开设分支的中资银行如何进行有效地风险管理?当前金融机构是否需要大量引进风险管理人才?

 王勇:对于金融系统来说,引进相关风险管理人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比如通过“千人计划”等项目引进金融人才。不过对于专业性颇强的风险管理,“海龟”的形式不一定有效,可以选择短期咨询等“海鸟”模式工作。金融机构可借此让金融人才将才智贡献出来。金融机构可以去华尔街、多伦多、伦敦等金融中心挖掘金融人才,同时把用人的做法放宽。
   金融机构出海、进入一个异国市场风险很大,也涉及到风险管理人才的配置。最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出海前一定要了解自身特点及设置海外机构的初衷,特别是竞争力在什么领域?如果是工行、中投这些机构,可以追随国内企业到海外开拓业务,从而维持国内业务特长。现在中国的金融高管头脑中很清楚这一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