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尹明善:离开政坛的一代儒商

作者:官建益 杨仕省 熊宇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9-13 11:44:00

摘要:尹明善:离开政坛的一代儒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官建益 杨仕省 熊宇家  北京 重庆报道

    喜欢看奥运会的尹明善,看后有感而发——商场的竞争也应像奥运赛场那样正当有序、公正公平,给胜利者以荣耀,给失败者以尊严。“假如市场也不分所有制,不分规模大小,谁都可以参加,真正做到了公平准入,会有多么兴旺?”

    “学而优则仕”,孔子的高足子夏的主张影响了中国文人2000年,但20岁即被打成右派的学子尹明善身陷囹圄,难言仕途。
    光阴荏苒,45年后作为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2002年他成为中国首位担任省政协副主席的民营企业家,登上其从政的巅峰。
    此后的几年中,尹明善参加每年的全国两会。他积极参政的身影,每次都提出不少有益的提案,其参政的热情感染着参会者以及采访会议的记者们。
    由于年龄的原因,2007年换届选举后,尹明善不再担任这些公职,但他还是心系天下,“不从政但仍然关心政治”。
    全身心回到自己亲身缔造的力帆集团,尹明善仍然在践行这样的诺言:“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从家徒四壁的乡下童年,到反右斗争被打入牢狱21年的困窘生活,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华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尹明善的人生也从严冬走向了山花灿烂的春天。
    尹明善否极泰来始于从商。54岁时,尹明善开始创业,经过16载奋斗,从1992年成立企业时仅9名员工、20万元资产起步,到而今力帆壮大到产值过100亿元、利税2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尽管尹明善因此成为坐拥过亿元资产、一度有着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重庆市工商联会长等头衔的知名企业家,但尹明善认为依然还是“身在商海沉浮,心历文化苦旅”。
    尹明善,身高1米81,语言诙谐,十分健谈。“像我这样的民营企业家能有今天,是‘七分社会赐予,三分个人打拼’。”尹明善谦虚地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社会。
儒商底蕴
    1938年出生于重庆市涪陵区的尹明善,小时候家境极为贫寒,一间茅草房里,一床破被、几个碗盆,除此就是家徒四壁。但母亲却告诉他:不读书则无为。12岁的尹明善懂得了这个道理,为此他发奋读书,嗜书成癖。
    12岁那年,由于出生于地主家庭,尹明善和50多岁的母亲一起被发配到郊区的山上居住。四顾无援的他不得不弃学从商,他背着针头线脑,独来独往于重庆至涪陵的乡镇之间,起早贪黑,不管刮风下雨。
    小小的尹明善,通过卖针而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那一分钱就能买到一个鸡蛋或一盒火柴的年代里,一年下来,小生意从五毛钱做到几十块钱,而且盈利到十几元,这对尹明善来讲已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拿尹明善的话说,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资本运作,卖针卖线的小小生意使十多岁的尹明善居然懂得了资金调用及拆借等金融手段。这种“儒商”意识在尹明善16岁前就扎下了根,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不为过。
    上世纪50年代,尹明善赤手空拳只身远行到山城重庆求学。他用替人代考作为交换条件,换得了考前的免费食宿,帮别人考上了中学,自己也同时考上了重庆市一家公立中学。
    在读书期间,尹明善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读高二就自修完大学数学课程,解答出了当时中国数学界的一些顶尖难题,成为学校的第一才子和传奇人物。
    “我是个好学生。”尹明善自喜的是,直到做了企业董事长的今天,这个自我评价都恰如其分。他的学习精神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当年一位老教师说:如果不是历史的错误,尹明善一定是一个出色的数学家。 
    但命运蹉跎,20岁时,他又因“右派言论”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当了21年“牛鬼蛇神”。在那万马齐喑、知识分子受屈辱的时代,许多人沉默了,甚至堕落了,不甘沉沦的尹明善思索着祖国的前途及自己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他饱受饥饿与病痛的折磨,不能站坐便卧床苦读;在那书报奇缺的年代,他千方百计搜索各种书籍,古今中外,文史政经,广泛涉猎,基本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在此期间,他从一个清贫之士很快成长为一个知识的富翁。
    善于思考的尹明善,成名后还将他的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每一位前来采访取经的人,尹明善总忘不了“兜售”他的“供给推动需求”理论。在他看来,创新不是为了被动适应市场,而是开创一个新的市场,只要企业走在需求的前面,就没有饱和的市场、饱和的购买力。
    中国人推崇让人不是怕人,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人懂得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我们在全球经商办厂,免不了有竞争,但我们会规规矩矩,商商量量,和和气气,守法守信,以理解求宽容,以宽容求和谐,以和谐求市场。争斗必伤神,和气方生财。这就是尹明善悟出的力帆全球化战略规范。
    市场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伟人毛泽东有一段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由于中国民营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差距太大,中国民营企业真的是用只争朝夕的速度在加快发展。尹明善说,力帆不会贪图近利,舍弃质量,做“一锤子买卖”,无可奈何花落去。
    尹明善更是认为,法人要有人的属性。“企业”有一个好的法人名称,它应该有人的属性:既要有人的追求、成就,还得要有人的修养、素质、品性、道德。不能强调竞争就失去了人的品性,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思。
三次创业的背后
    有着从商天赋的尹明善似乎“悟”出,只有从商才能解脱他的困境。或许从小的一点经商感触,让尹明善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尹明善在做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英语老师,当过出版社编辑,并成功将一家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后,1985年,47岁的尹明善扔掉了“铁饭碗”,开始尝试从商。
    尹明善是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例,为学和为商,这在传统意义上融合不到一起,而在他身上却融在了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多年的商场经历的融合,尹明善已是一个学富五车,对商场、社会、人生满腹经纶的智者。
    文化人创业总是会选择相近的行业,尹明善的第一次创业与书有关。
    1985年,尹明善创办了重庆首家民营出版和书刊批发公司——重庆长江书刊公司,编辑发行的《中学生一角钱丛书》发行量突破千万册,一下子挣了几十万元。
    但是,尹明善发现,这样的创业只能是小打小闹。1992年,年届54岁的尹明善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进军如火如荼的摩托车行业。于是,力帆摩托诞生了。
    上世纪90年代的山城重庆,“嘉陵”和“建设”如两只猛虎占据了摩托车行业老大和老二的位子。不过,这难不倒有胆有识又善于爬坡的尹明善。当其他公司还停留在国内市场血拼时,尹明善将目光投向海外,从而使力帆在海外占得先机。
    到2001年,力帆在全国摩托车企业中成为出口创汇过2亿美元的首家企业。那时,加上一大批生产销售摩托车及配件的民营企业,重庆的“摩托帮”很快传遍了全国。
    在中国汽车业硝烟四起的2004年,66岁的尹明善第三次创业,潜入此行。两年后,力帆汽车正式投产,去年累计销售5万多辆,初步实现盈利。2008年,在俄罗斯和越南的汽车厂也正在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回想自己的上述成功,尹明善似乎更愿意将其归结为他所认为的“典型重庆人”的“敢闯、有胆识”。在他眼中,如果没有胆识而畏手畏脚,那他连成功的机会也没有,而有胆少识,尚有50%机会,有识无胆,机会接近于零。
    但是,我们更愿意把尹明善的成功归于与他的思想,那种从小萌发的出人头地,而在其后的学习中树立的人生哲学有关。这可以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中找到注脚。和众多连拥有一定财富的人不同,尹明善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时至今日也始终如一,“不抽烟、不喝酒、不会跳舞、不打麻将” 。
    力帆汽车上马之后,曾有过不与外资“合资”或与国内品牌“合作”的传闻。尹明善对此解释说,“不对等的婚姻,永远不会是幸福的婚姻”。在他看来,作为民营企业的力帆,既无技术,资源也不如大型国企占优势,如果一开始就合资,力帆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但是,一旦力帆汽车取得成功后,尹明善又开始寻求与外资合作。按照尹明善的思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互利互惠人。传统的中国文化给了他方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互利互惠,财源广进。”“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中国民营企业急需市场,中国民营企业家急需利润。但我们深深懂得,唯有互利互惠才可能获得市场和利润。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尹明善称这是力帆人遵守的准则,其实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化。
商而优则仕
    生意成功的尹明善当然不会放弃政治追求。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经历说明他在政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