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大宗商品市场:宏观调控的另一张脸

作者:见惊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6 21:43:00

摘要:大宗商品市场:宏观调控的另一张脸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见惊雷 上海报道

    见证了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的人们是幸运的,尽管很多参与其中的人损失惨重。但不经历失败,一个人很难成熟;不经历破产和倒闭,一个企业很难经历重生;不经历失误,一个国家很难强大。
    在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每一个转折时刻,大宗商品价格都惊人地提前发出了信号。但人们忽略了一个基本道理:除了股市以外,大宗商品价格也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简单地说,大宗商品价格是硬道理。


一个商品投资者的心路历程
    杨雄,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千万投资者中的一员。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上海人杨雄在他30岁的关口,经历了一夜暴富的辉煌,更经历了一夜爆仓的痛苦。在2008年还剩最后几天的时候,杨雄与记者相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咖啡厅里,讲述这一年的心路历程。“我感谢2008年,这一年商品市场的巨大变化,让我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虽然经历了失败,但也因此而成熟。”
    2008年1月10日,黄金期货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第二天,杨雄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期货交易。此前,他通过做建材生意,积累了一些资金。“当时我根本不懂期货,与一位在股票市场做得不错的朋友合伙开始了期货交易,账户初始资金30万元。”
    交易了几次以后,杨雄和朋友发现,黄金期货并不如想象中的好做。而农产品当时正演绎着一波荡气回肠的单边大牛市。两人商量以后,做多农产品中涨得最猛的大豆和豆油。之后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账户资金从30万上升到了86万。“当时我们都是重仓操作,而且以基本面分析为主。”杨雄说,当时根本不知道,重仓操作是期货大忌,也不知道仅靠基本面分析在商品期货上要吃大亏。
    进入3月份以后,大豆等农产品仍在上涨,但豆油等品种已经先于国际市场见顶了。杨雄和他的合作伙伴还沉浸在赚钱的狂喜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价格的重大变化。他的合伙伙伴也由于在股票市场长期坚持价值投资,没有止损习惯,最终眼睁睁看着账户不断缩水。在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坚持着一个错误的幻想:“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很好,价格早晚会涨回来的。”
    7月15日,国际、国内原油及大宗商品市场出现暴跌,大宗商品市场从牛转熊。杨雄和他朋友的账户爆仓,80多万资金亏得一分不剩。“当时我就把自己闷在家里,反思到底是哪里错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在经过了一个极其郁闷的夏天以后,杨雄重新出发了。这一次,他开始努力学习商品投资专业技能和正确的操盘理念。“商品价格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供求关系最终在价格上有客观的反映。作为普通投资者,很难准确判断供求平衡点,容易陷入主观。”
    如今,杨雄设计了一套关注商品价格和成交量变化,注重技术分析的交易模型,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小资金实盘演练后,能够基本达到稳定赢利的状态。
    杨雄是幸运的,实际上,大批商品交易者在2008年彻底告别了商品期货市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暴富过,但最终仍无法理解和适应市场的剧烈转折,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一个行业的价格保卫战
    如果说,一个投资者的判断失误可以导致血本无归;那么一个行业的集体失误则可以击垮一片企业。
    “2008年,大宗原材料将进入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期”;“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景气周期”;“钢材价格虽然屡创新高,但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这是2008年年初各大行业分析师的原话,他们占据着各大财经媒体的版面和黄金时段。
    其中,最经典的逻辑是,虽然2007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受次债危机的影响已经显现,全球经济增速下滑,陷入疲软状态,但国内业内人士仍然认为,“虽然全球经济疲软,但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崛起,全球有色金属消费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些新兴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的持续”。
    2008年2月,美国就业数字创下了5年最大降幅,经济衰退迹象非常明显。但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主流意见仍然是,价格将从高位震荡向上,国内企业应抓住机会开展行业整合。以铜为例,供求数据显示,2008年将从供不应求转为过剩25万吨,但行业分析师却说,“综合考虑铜市供应状况,中国因素将持续推动铜金属价格继续走高”。
    由于错误判断商品价格将持续上涨,国内钢铁企业上半年还对钢材价格进行了上调。2008年第二季度,宝钢宣布热轧上调500到800元/吨,普冷上调800元/吨,热镀锌上调1000元/吨,中厚板上调800元/吨。而武钢、鞍钢等企业也都同时提高了相关产品的价格。
    三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电解铝产能就出现了大幅过剩。但在2008年年初的狂热氛围中,国内专家却预计“2008年电解铝需求将保持在35%左右,这将支撑全球铝行业的景气发展”。
    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大宗商品市场给出的明确信号。
    以沪铜为例,在本轮大牛市中一直没有创出新高。到2008年2月,沪铜指数的新高点明显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前期高点,这是价格转弱的明显信号,相比后来10月份才发生的全球性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提早了半年多时间。而其他有色金属铝、锌等也都最迟在2008年7月中旬发出了牛转熊的信号。
    由于判断失误,国内有色金属行业2008年上半年仍然大干快上,对即将到来的需求减弱浑然不知。到7月份,有色金属行业终于爆出全线“产能过剩”的消息,国内企业纷纷“限产保价”。而早在一个月前,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就宣布旗下5月份才投产的镍矿关闭4个月,以阻止价格下滑。
    7月份,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创下了28年的最大月跌幅。这至少显示,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近28年来的糟糕局面。在事实面前,国内企业的反应却很迟缓。
    以钢铁企业为例,尽管当时不少中小型钢厂已经出现了关停的现象,钢价下降趋势明显,但中国主要钢厂却因为铁矿石价格高高在上,不愿意大规模减产。
    到了国庆节以后,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10月份,国内外商品市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跌停局面,这给国内有色金属行业致命一击。


一个大国的宏观调控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在一年时间里,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出现了三次转变,从年初的“防过热、防通胀”到“保增长、控物价”再到“保增长、扩内需”,调控方向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变。
    2008年年初,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扬,加之国内冰冻雨雪灾害,猪肉、食用油等基础副食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CPI指数更在2008年2月达到了最高8.7%的涨幅。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国家决策层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确定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也从之前的“适度从紧”调整为“从紧”。央行在2007年10次调整基础上,又连续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收紧银根。专家表示,事实证明,上半年收缩银根的政策取向,客观上加剧了下半年企业资金链紧张,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7月15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反转。仅仅10天后,中央政治局就做出了快速反应。在7月25日的会议中,确定将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不过,这一政策还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进入9、10月份,美国金融危机开始全面恶化,包括国内三大交易所在内的全球商品市场出现历史罕见的暴跌。大宗商品价格的崩溃,直接波及国内实体经济,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迫于严峻的形势,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宏观经济政策再次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一周之后,央行宣布大幅度降息1.08个百分点,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
    反思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