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保监会助力“最强喜事”新华泰康拼夺“保险第四股”

作者:李军慧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8 21:25:15

摘要:保监会助力“最强喜事”新华泰康拼夺“保险第四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军慧 北京报道

   第二波上市险企排头兵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在上市前夜先后完成了股权更迭。
    3月11日,保监会正式公告批复显示,同意安盛人寿转让其持有的泰康人寿全部股份,其中高盛顺利拿到其中的12.02%,一举成为泰康人寿第二大股东。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高盛入股迟迟未获批复,泰康去年的上市计划才延顺至今年,此次获批将推进泰康IPO进程。
    同时,第四家保险上市公司的有力竞争者新华人寿在增发完成后,也在近期完成了股权的更迭,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苏黎世金融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减持新华人寿股权的消息,其在新华人寿中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从原来的20%降至15%,以此规避中国监管部门要求外资股东持股保险公司不得超过20%的规定。
高盛成功潜伏
    3月11日,保监会网站公告的批复显示,同意法国安盛人寿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泰康人寿1.33亿股股份转让给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和高盛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后,中国嘉德、新政泰达和高盛集团分别持有泰康人寿14.98%、10.90%和12.02%的股份。
    股权更迭之后,泰康人寿第一大股东中国嘉德和第三大股东新政泰达二者合计持股25.88%。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嘉德国际由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于1993年创办,新政泰达投资股东中亦是中国嘉德等中外企业合资成立。
    “这应该是一个理想的股权结构,作为国际知名投资银行,高盛的加入无疑将助推泰康人寿的IPO上市进程。”业内人士表示,“而代表管理层的股权的增加,也使得管理层在公司上市过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不过拿到12.02%泰康股份,高盛也付出“不菲”的代价,尽管双方并未透露交易的具体金额,但按照之前相关信息粗略测算,高盛此次买入泰康的股权价每股高达近60元人民币。     
    “高盛之所以愿意接受较高价格,主要是看重泰康的成长价值。如此高的转让价,也预示了泰康未来较高的上市价格,高盛从不做亏本的买卖。”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高盛入股泰康人寿并非首次投资中国保险行业。
    资料显示,1994年6月,高盛就曾联合摩根士丹利出资3500万美元参股中国平安,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取得平安约10%的股份。
    2005年,汇丰银行出资81亿港元收购高盛、摩根士丹利手中9.91%的中国平安股权,投资10年,高盛、摩根士丹利获得了数十倍投资收益。
    历经一年半时间,泰康人寿股权转让终于收官,这被市场解读为泰康加速上市的标志。据了解,今年正值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公司内部已立下本年度A+H股同步上市的目标。
    股权更迭完成,业内对泰康上市预期增强,但泰康一直保持低调,公开表态一直为“不评论”、“不接受采访”,目前也没有“任何要披露的信息”。
新华泰康争做第四股
    另外一家有望争夺“保险第四股”的新华人寿同样做着上市前夜理顺股权的工作。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苏黎世金融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减持新华人寿股权的消息,其在新华人寿中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从原来的20%降至15%。
    在去年完成增资扩股之际,新华人寿就将上市锁定为2011年。
    “此次能顺利完成增资扩股的计划,表明了市场对新华保险价值的认可。”新华人寿副总裁刘亦工当时表示,下一步的设想是启动国内、海外两地上市。对于上市的时间,刘亦工未透露具体时间表,但“相信速度会很快”。
    自2007年中国太保上市之后,3年之间保险行业上市进入沉默区,有望上市的险企都在暗中准备,拿下“保险第四股”的争夺战。
    泰康一度领先新华半个身位,如果不是股权羁绊,泰康本有计划在去年完成IPO。
    2010年,在新华增资扩股补充偿付能力之际,泰康明显加快了上市的进程。
    5月份,泰康人寿宣布,今年将再度对其超过800万的分红险客户派发总额超过36亿元之巨的特别红利,被解读是为上市铺路。
    6月份,陈东升在南非一个论坛上又公开表示,泰康或将于3年内上市,并力争5年内成为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
    而7月份高盛的敲定入主也被业内视为泰康人寿上市提速的催化剂。然而是时高盛深陷“欺诈门漩涡”,监管部门对其入股泰康并未立刻批复,一直拖到了今年,所以业内盛传的“2010年底泰康上市”并未成为现实。
    如今,两家公司并驾齐驱,都把上市锁定为2011年。
    这也是业内认为平安急于融资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保险分析师夏平称,若泰康和新华上市,将减少平安作为保险股的稀缺性,平安此举是想抢在他们前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