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西方的“大酒杯”货币政策

作者:Sylvester Eijffinger Edin Mujagic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04 20:03:52

摘要:历史上不乏突破传统然后回归常态的先例。西方各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应该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正如美联储前主席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所说:“央行的职责就是在宴会还没有结束时就撤走‘大酒杯’。”但是,美联储近期的做法是,不但让“大酒杯”留在桌上,而且还斟满它。

■Sylvester Eijffinger / Edin Mujagic

   历史上不乏突破传统然后回归常态的先例。西方各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应该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正如美联储前主席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所说:“央行的职责就是在宴会还没有结束时就撤走‘大酒杯’。”但是,美联储近期的做法是,不但让“大酒杯”留在桌上,而且还斟满它。
    当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主要央行纷纷正确地采取了非常手段。尽管有人认为他们有些时候有点过头,比如美联储采取了所谓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但大体说来,央行的应对一直适当。
    但是,两年之后,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复苏虽然并不强劲,但毕竟是复苏。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远远摆脱了衰退,通缩威胁也不复存在。瑞士央行不久前肯定了这一现状,欧洲央行也已开始担忧起欧元区的通胀,而不是通缩。在巴西、中国、印度和韩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胀正在迅速地抬头并日益成为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
    因此,西方央行是时候回归“常态”了。欧洲央行应该如此,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更是。
    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秘鲁、泰国和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为西方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已经步入正常化,途径是提高官方利率,将通胀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防止价格波动阻碍经济增长。
    这些央行在权衡了短期与中长期经济增长后选择了后者。他们通过加息防止通胀失控,这给他们的经济造成了一些痛苦。但是,与等到通胀失控再抗击带来的冲击相比,眼下的痛苦根本不值一提。
    在这一点上,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很好地吸取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训。当时,通胀席卷全球,拖累经济增长。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央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而今天,美国和英国央行似乎将这段历史忘得一干二净。
    那么,西方央行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应该抛开“核心通胀”指标。在实施货币政策和向公众解释决策时,使用核心通胀有充足的理由,但只有当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在本质上是暂时的时才成立(这两项均被剔除在核心通胀之外)。但目前,情况似乎已经不同。
    例如在英国,被认为是“暂时”的因素已使该国通胀率远远超过目标通胀率两年之久。欧洲央行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因为需求结构性地大于供给,食品价格将很有可能继续上涨。同样的情况也表现在许多大宗商品价格上,例如石油,对其的需求一直被结构性地低估了。
    其次,西方央行应该开始逐步收回为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而采取的紧急措施。美联储尤其应该如此,它在2010年秋季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以刺激短期的经济和就业增长。英国央行亦然,它的过度宽松已遭致批判。
    最后,为了有效防止通胀进一步加剧,真实利率必须至少等于零或略高于零。西方国家的真实利率为负已经很长时间,欧元区的广义通胀率为2.2%,美国为1.5%。即使只看核心通胀率,美国的真实利率依然为负。英国的情况更糟,官方利率只有0.5%,通胀率却高达3.3%。
    为了防止通胀失控,美联储应在一年左右之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接近0%的水平提高到至少3%。同一期限里,欧洲央行也应将其官方利率从1%至少提高到2%,英国央行则应提高到5%。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由于央行选择了短期刺激经济和就业增长而不是维持物价稳定,才让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如今,如果西方央行长期维持现行的货币政策,结果会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很大不同。
    多年来,西方央行的官员们一次又一次地邀请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同侪们去参加会议,向他们传授一些贸易技巧。也许现在应该由老师向学生学习了。

Sylvester Eijffinger是荷兰蒂尔堡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Edin Mujagic是ECR研究所和蒂尔堡大学货币经济学家兰晓萌编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