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美需要互相倾听

作者:乔治·索罗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31 21:47:31

摘要:中美需要互相倾听

乔治·索罗斯

   2010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冲突是最令全球担忧的事态发展之一。美国施压中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则批评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扰乱了外汇市场。双方都在自说自话,尽管都有道理。
    全球失衡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但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得到纠正——事实上,这种不对称已经变得愈发严重。美国的消费依然高于它的产出,贸易赤字成为长期问题;消费比重持续过高,占GDP近70%(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比重仅占GDP的35.6%);家庭负债过多,必须增加储蓄。
    美国的经济需要更高的生产力,但美国企业尽管盈利,却宁可把钱攒起来,也不愿投资。相反,中国的银行信贷却需要控制,但监管方面的努力总是受到表外融资和非正式的准银行部门的阻挠,而且,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迹象。
    若美国采取财政刺激而不是货币刺激,且中国允许人民币有序升值,就有可能消除这些不平衡。但两国内部都存在一些政治障碍。
    在美国,刚刚赢得中期选举的共和党人决心将布什的减税政策整个延长下去,这让财政刺激的实施余地变得更小,而且,减税省下来的钱更有可能被存起来,而不是用于投资。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不得不诉诸量化宽松,尽管这个措施会催生资产泡沫,而不能促进生产性投资。
    中国将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解读为美国为了压低美元、推高人民币而耍的阴谋。反过来,美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不愿让人民币升值,以减轻国内通胀的压力。
    维持双层的货币体系和低估本币一直是中国取胜的关键,这也是比税收更能有效地将出口所得的一大部分收归国有的工具。这部分所得作为外汇储备不断积累,供中央政府随意支配。中央政府因此十分强大,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为其服务。
    中国宁愿通过去除贸易壁垒而不是调整汇率来改善贸易平衡,因为它既不愿给本国的出口业造成更大压力,又渴望获得美国的高科技。
    美国依然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采取限制,因为它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美国更愿意提高中国的进口价格,来帮助缓解国内的通缩压力——而且,还能消除对量化宽松的需求,从而除去一个让中国不满的因素。
    就目前来看,美中两国采取的都是既不利于对方,又对本国经济来说是次优的政策。如果双方能相互倾听,并协调一下各自的经济政策,就能让全球经济受益。
    可事实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经济政策的冲突正在向地缘政治领域延伸。首先,中国坚称南中国海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有效地宣示了对该地区200英里“特殊经济区”的主权。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则反驳称,这一区域也是美国“利益”之所在,将两国在一个广大而至关重要的海域的争执带入了亚洲。
    中国迅速崛起,而美国的实力与影响力却以同样快的速度下降,这造成了一个危险的局面。除了一战后世界领导权从英国向美国的过渡是和平完成的以外,这种全球权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冲突。美中关系倘若恶化更是麻烦,因为在全球失衡和国内政治分歧严重的背景下,两国更有可能采取互不妥协的立场。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治愈全球失衡,避免冲突发生。但两国之间增进理解,受益的不光是宏观经济政策领域。
    中国领导层的心思全放在处理国内民众的需求上(他们中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但中国毕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国,担负着与其地位相伴的维持世界秩序的义务,不管它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访华的时候,曾认可中国的快速崛起,并邀请它成为维持并改善世界秩序的合作伙伴。但中国领导人谢绝了这个主动提议,解释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刚勉强能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
    这是个很可惜的分歧,因为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标准应当与参与建设更好的世界秩序同步进行。中国只有密切关注其它国家对它看法如何、有多欢迎,才能继续和平地崛起。
    中国领导层知道自己必须满足国内民众的最低期望才能维持国内和平与稳定;它现在还必须知道,自己要受到全世界的欢迎才能保证外部的和平与稳定。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变得更加开放,并在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中国不应将此视作必要的负担,而应把它当作变强的动力。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候,对内、对外都最开放。

    作者是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主席

兰晓萌/编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