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爱建巨亏案密谈21亿和解协议

作者:闻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2 22:15:52

摘要:爱建巨亏案密谈21亿和解协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闻道 哈尔滨 上海报道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困扰爱建股份重组的神秘富豪颜立燕案件已经由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请示呈交最高人民法院。由于案情复杂,自2010年2月份颜立燕案件一审开庭以来,8个月时间过去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直没有宣判一审结果。
    颜立燕的辩护律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俊民透露,在法院主持下,爱建股份与颜立燕的代理律师经过多次商讨达成21亿元的和解协议,但由于双方缺乏信任,无法履行最后的签字手续。“分歧的焦点是协议等颜立燕放出来再生效,还是生效再放颜立燕出来。”王俊民律师说。
    爱建股份董事长徐风向记者承认双方正在谈判,经过司法审计,颜立燕欠爱建信托21.38亿元贷款,颜立燕也有足够的资产来偿还,现在只是资产如何变现的问题。
    “这些都是信托资产,是客户的钱,现在是司法机关的事,与我们公司无关,一切都等判决结果出来再说。”徐风说。
    事情的起因是爱建股份希望利用爱建信托贷款给爱建证券炒股增加业绩收益,爱建信托贷款绕道颜立燕的公司再通过委托理财的形式回到爱建证券,爱建证券联合另一个上海富豪张扬到香港炒股,炒作的股票正是张扬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国中控股,但是仍然发生了巨额亏损;颜立燕公司因为从爱建信托贷款被诉涉嫌挪用资金9.37亿。
    爱建股份6.87亿元的炒股亏损和13亿不良债权被隐藏在一份购买爱建新城20万平米地下商铺金额高达40亿元的房屋销售合同中,这就是媒体关注颜立燕通过哈尔滨爱建新城项目掏空爱建40亿元资产的来由。颜立燕因为哈尔滨爱建新城地下商铺有产权瑕疵和未完工被诉合同诈骗金额为17.11亿元。那么,掏空爱建40亿资产的哈尔滨爱建新城到底是怎样一个烂尾楼呢?
红顶商人哈尔滨造城
    一提爱建新城,哈尔滨无人不知,8年前这里还是拥有上万职工包袱沉重的哈尔滨车辆厂,这是一家有近100年历史的老厂,当地人都称,先有车辆厂后有哈尔滨。
    记者来到哈尔滨道里区爱建新城,这个紧邻松花江占地一平方公里的滨江国际社区,很难把它与颜立燕诈骗爱建股份40亿的著名烂尾楼形象联系在一起。这里不仅有哈尔滨为数不多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和甲级写字楼,还有120万平米的小区住宅和100万平米的商业配套。
    百联哈尔滨购物中心总经理丁乙丙负责爱建新城43万平米大型商场的管理,“五年前这里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我们求着商家入驻,如今,所有商铺满租,租户托各种关系要求入驻,晚上街区灯火通明,一片热闹繁华。”
    尽管颜立燕案件轰动全国,但记者发现即便一些了解房地产的人士都不知道颜立燕就是爱建新城的幕后老板。“爱建是搞资本运作的,现在爱建新城黄了,项目被上海实业接手了。”上述人士表示,不知道颜立燕为何人。
    记者拿到那份哈尔滨市政府与哈尔滨爱达投资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称爱达公司)最初签署的项目开发建设协议书,签署时间是2002年6月30日,代表爱达公司签字的是爱建信托总经理马建平、爱达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也是爱建派出的爱建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昌达。但是,爱建信托当年仅仅是名义持有50%股份的股东,2002年9月,爱建股份另行增资11.1%的股份,颜立燕一共持有88.9%的股份。
    爱建股份为何要将如此大的好处让给颜立燕呢?这也是后来饱受质疑的问题。爱建新城项目是对上万人的老国企哈尔滨车辆厂和相邻的正阳河木材厂进行整体搬迁改造,占地面积达到98.6万平米,地上总建筑面积达到220万平米,土地综合价款达到27亿元。其中拆迁安置费21亿元,土地出让金3.5亿元,市政配套费2.5亿元。巨大的拆迁安置成本让很多开发商止步,加上建安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等,每平米住宅的总成本达到4000元左右,而当时附近的平均房价才2000多元。
    当时哈尔滨市市长石忠信在全国各地招商,但无人愿意承接如此巨大的城市拆迁改造项目,曾有哈尔滨的当地27家开发商愿意组团分割开发,哈尔滨市政府当然希望由一家来整体开发。
   “当时,爱建股份擅长资本运作,旗下爱建房产在上海本地都开发不好,更不愿意到哈尔滨去开发,但颜立燕看中了这个项目。”哈尔滨爱达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全透露,这时候,颜立燕需要借用爱建股份这顶红帽子,才能取得哈尔滨方面的信任,顺利拿下这个庞大的房地产项目。
    “在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很多社会资金都通过缴纳一定管理费与大公司合作成立项目部或者项目公司签合同承揽工程,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上海新文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富敏荣告诉记者,正是这顶红帽子给颜立燕带来了无法摆脱的魔咒。
爱建重组不归路
民营企业赎原罪
    颜立燕的成功是因为与国资合作,失败也因为与国资合作,从蜜月期到反目成仇,神秘富豪颜立燕锒铛入狱,成为爱建股份巨额财务亏损的买单人,最终难逃红顶商人魔咒。
    一个关键的变化是爱建股份高层发生变更,中国银监会监管三部主任徐风空降爱建股份任董事长,爱建股份与颜立燕之间结束了蜜月期。
    一方为了尽快重组急于解决财务亏损和窟窿,而另一方不愿一而再再而三地为爱建亏损买单,双方在往来款上产生了分歧。爱建股份认为,颜立燕欠爱建信托21亿资金,而颜立燕认为他替爱建信托偿还了8亿元社保信托资金至今未还,爱建还从他那里借有其他信托款项。
    “检察院起诉书的封皮是非法贷款罪,而内容却变成了共同挪用资金罪,爱建信托是金融机构,给企业贷款是正常业务,根本无法构成挪用资金罪。”颜立燕的代理律师,具有刑辩第一律师之称的京都律师事务所田文昌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典型的利用刑事手段逼当事一方签订城下之盟,达到保护自己商业利益的目的。
    颜立燕的另一个罪名是合同诈骗罪。2003年,爱建股份为了掩盖财务亏损,陆续将爱建证券炒股亏损的6.87亿坏账和爱建信托13亿的不良债权埋在一个高达40亿的销售合同中,双方协商爱建信托以2万元/平米购买20万平米的商铺,包括爱建新城还未建成的13.6万平米地下商铺和16万平米的百联购物中心,掩盖上市公司的亏损。
    爱建股份质疑颜立燕13.6万平米地下商铺存在产权瑕疵等欺骗行为。记者拿到一份2004年爱建信托和爱达公司向哈尔滨市政府和哈尔滨市房屋土地局申请办理爱建新城地下商贸城产权的申请书。
    “当时,哈尔滨市政府考虑到爱建给哈尔滨城市改造做出的贡献,办理了13万平米地下商业街产权证,但之后,爱建又对其中的部分面积能否办理产权证提出质疑。”周全告诉记者。
    后来,双方在2005年9月30日签订了一个最终处置协议,确定不足13.6万平米的商铺由爱达公司以2万元的价格加上一定财务费用回购。通过这个协议,颜立燕获得了爱建信托的贷款,而爱建股份获得的好处是避免了亏损曝光披露。
    田文昌律师告诉记者,正是这个确定双方最终关系的《最终处置协议》表明,颜立燕并没有合同诈骗的故意,爱建信托的资金可以收回,保证了爱建股份不会产生任何损失。
地产飙升填平40亿窟窿
    颜立燕没有黄光裕和黄宏生那样幸运。
    颜立燕出事之后,爱建新城售楼处已经变成上海实业销售中心,售楼小姐告诉记者,这里的住宅好楼层一平米卖15000元,均价在一万二三左右。
    周全告诉记者,爱达公司原来准备与上海实业联合开发一个新项目,颜立燕与上实签订了合同,将爱建新城1000多套房子和一个在建工程作价5500元一平米销售给上海实业,并签订了回购协议,结果项目没搞成,颜立燕按协议刚回购了700多套房子就出事了,公司账户冻结,资产被封,回购未能按期完成,项目就归上海实业了,上海实业发了一笔意外之财。
    “爱达公司的开发成本在4000多元/平米,第一期才卖3000多元/平米,第二期单价才卖四五千元,第三期五六千元,利润并没有多少,真正单价上万元是在2009年末。”周全说。
    更让人担心的是,颜立燕入狱至今已经18个月,公司账号冻结、资产和财务被封,债权人逼债,公司陷入瘫痪,资产每天都在遭受损失,仅银行贷款的罚息和各种税金的滞纳金损失就高达几亿元,而且每天都在增加。爱达公司不能正常开展业务,骨干人员流失近半,也威胁着爱建股份重组和收益的实现。面积达11万平米的正阳河木材厂这一块已经支付土地款并已获取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土地被哈尔滨市政府收走,规划50万平米的地上建筑,损失超过60亿。
    上海国际集团旗下上海盛龙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爱建信托发起的哈尔滨爱建新城地下商铺信托集合计划,并对颜立燕发起了37亿巨额索赔。颜立燕名下上海的资产和爱建新城43万平米商业地产全部被切割,丁乙丙服务的业主从爱达公司变成了上海盛龙实业。
    由于地产价格的飙升,爱建信托埋在地下商场的巨额坏账和窟窿已经被填平。记者发现哈尔滨地下商铺销售很火爆,人和地产是哈尔滨以开发地下商场闻名的香港上市公司,距离爱建新城两三公里,新开盘的人和春天地下商铺40年使用权标价6.38万元至6.6万元/平米;爱建新城13万平米地下商铺即便按照使用权来卖至少也可以卖40亿元。变现之后完全可以冲抵并收回爱建股份曾经埋下的21.38亿炒股坏账和其他不良债权,颜立燕在爱建新城还有未开发和出售的地产市值在30亿左右,这成为双方和解谈判的基础。
    “起诉书指控的标的达到27亿,本案表面上没有退路,要么无罪释放,要么被判无期。”富敏荣律师告诉记者,这个案件本来属于双方经济利益纠纷的民事案件,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事实上无法享受相同的法律待遇,看来颜立燕只有拿钱赎买自己的“原罪”,换得免去牢狱之灾,这才是民营企业家的真正悲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