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美联储感染凯恩斯主义病毒

作者:泰德·普林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03 21:45:15

摘要:美联储感染凯恩斯主义病毒

文/泰德·普林斯


    美国经济看起来又摇摆不定了。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刺激措施至今为止是起过一些作用,但这些作用正在慢慢消失。于是,美联储再次表示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刺激经济。但新措施真的管用吗?
    我的看法是:不管用。美联储已无计可施,但它必须得做出要采取行动的样子,否则就会打击全球经济的信心,而自己的独立性也会受到威胁。因此,尽管美联储没办法有效刺激经济,它还是会说自己有这个能力。
三招过后
    美联储至今已使出了三招:降低银行间利率、量化宽松(实际上相当于加印钞票)以及购买国债和其它证券(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美联储下调银行间利率至接近零的水平。通过运用量化宽松手段,它的资产负债表上又增加了1.5万亿美元。它还购买了价值8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目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接近2.5万亿美元。
    在采取了这些措施后,美国的利率大幅下降,失业率却依然维持在空前高的水平。美国经济存在通缩的风险,消费需求依旧低迷,并且仍在下行。
    与此同时,大公司却坐拥大量现金。尽管私营部门正在复苏,消费需求却仍普遍不振。美联储的措施至今没办法让美国经济实现自我维持的复苏。
现在怎么办
    美联储最近提议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并购买更多长期证券。它还曾表示可能会下调银行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率,并改变与市场沟通的方式。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最重大的一招,这真的是最后的手段,但我认为就连美联储自己都不相信这一招会管用。这一措施只在2001-2006年被处于类似境地的日本使用过。
    对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这一措施虽然改善了该国的金融状况,却对实体经济没什么作用。日本经济多年来都没有出现实际增长,并且还面临温和通缩。事实上,美联储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反映出它是多么拼命地在寻找对策,即使这个对策在同一番情景下没起过作用。
    而降低银行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率,也同样没有多大希望。这一政策本应鼓励银行多向私营企业放贷,但准备金率已经处于0.25%的低水平,几乎再没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而这一措施的使用又一次反映出美联储是多么难于寻找一个可靠的对策。银行目前的信贷政策已十分局限,我们不能指望利率降低毫厘就会改善真实世界的信贷状况。
    最后,美联储还谈及改变与市场沟通时的措辞,也就是说,它会在发表声明时换一些说法。当美联储不得不开始讨论变换语法而不是实际的政策时,你就知道它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言辞取代行动,是因为美联储再无计可施。
凯恩斯主义病毒
    美国目前真正的问题是消费需求、企业贷款需求以及联邦和州政府不负责任的财政管理。美联储的举措不会提振消费需求、刺激企业贷款需求、缓解银行信贷紧张,不能改变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及未来的赤字水平,也无法改善就业或是减少不断增加的房屋库存。
    美联储已经感染上一种病毒——这种病毒正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即相信现代经济学已经解决了家庭和政府过度支出的问题。正如数百万美国购房者不理智地以为房价永远不会下跌一样,美联储的行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持续不止的大规模支出和几近免费的信贷都在控制之下,而且不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后遗症。
   美联储感染的这种凯恩斯病毒宣扬,只要政府的支出足够多,利率被下调至无限低,就能摆脱任何困境。
    目前的这场危机并非始于2008年,而是诞生于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格林斯潘掌管的美联储采取了下调利率至超低水平的应对措施,使大量资金因成本低廉而被不当地配置。这导致股票、房屋和大宗商品等资产出现泡沫,这些泡沫最终于2008年破裂。
    邪恶的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容易被各国央行追捧,因为它迎合了政客与官僚的天生缺陷——即在政府项目上过度支出、扩大政府的作用。低利率政策下,获得资金的成本几乎免费,更便于政客与官僚如此行事。
    美联储现在应对任何经济危机的方法都是降低利率、开启大规模刺激的闸门,根本不管这样做是否适当。但问题是,这些措施不管用怎么办。这个问题日本央行在本世纪初遇到过,美联储现在也碰到了。
    但至今为止,两家央行都没有找出答案。
两大央行俱乐部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曾被多国央行奉为圭臬。但一些成员正在离开这个俱乐部,德国正是其中之一。该国央行一直在大规模刺激的必要性问题上与美联储意见相左。
    结果,德国经济已经快速增长,而美国经济却正在缓步下滑。另一个离开凯恩斯俱乐部的是英国央行(令人惊讶),该国经济也正走出衰退。
    各国央行目前形成了两大不同的俱乐部。为了方便,我们分别管它们叫“存钱者俱乐部”和“花钱者俱乐部”。
    央行多年的过度刺激往往带来规模庞大的公共债务。刺激较少的国家,公共债务规模相应也更低,这些国家的财政政策也通常更负责任。它们包括北欧的瑞典、丹麦和挪威,以及亚洲的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它们都从1990年代末的经济大衰退中汲取了教训,这就是“存钱者俱乐部”。德国已经成为这个俱乐部中的一员,英国也刚刚加入。
    “花钱者俱乐部”的国家则身负巨额债务,财政状况也问题很大,这些国家包括欧盟、日本和美国。
    央行往往从它们的政府那里接受暗示。比起在财政方面负责的国家,财政政策不负责任的国家总是对经济施以更多刺激。因此,美联储和法国、西班牙等一些欧盟国家的央行一样,属于“最凯恩斯”的阵营。
    “存钱者俱乐部”无疑已经分析过美、日这两大“花钱者俱乐部”成员国的教训。尽管这两个国家存在一些巨大的不同之处(特别是移民和人口增长方面),但美国目前的情况与本世纪初的日本看起来极为相似。
    这两个国家高度奉行干涉主义的政府与国内的游说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游说团体的成员主要来自工会和公共部门,他们在政府的支出项目中存在既得利益。而这两国的央行都支持政府项目迅速扩张和极低的利率。
    在日本,如此的政策没起什么作用。在美国,“存钱者俱乐部”的成员认为它们可能也不会起作用。
被神化的美联储
    好消息是,“花钱者俱乐部”的成员开始减少,“存钱者俱乐部”的成员正在增加。但坏消息是,“花钱者俱乐部”的“领头羊”正是美联储。
    直到不久前,美联储还一直被视为最神圣的央行,拥有最贤明的领导人。尽管许多分析者认为,正是格林斯潘掌管的美联储助长了这次金融危机,但它依然受到多数经济与政治领导人的信奉。目前,美联储是“花钱者俱乐部”的思想领导人,伯南克是升级版的格林斯潘。
    但为什么聪明的“存钱者俱乐部”成员表面上也会同意美联储的建议(至少,在理论上同意)?因为,如果美联储声明自己已经用尽一切办法,全球经济就会立刻受到打击。而一旦“存钱者俱乐部”的央行指出这个事实,同样的后果也会发生。没人希望这样,这就是原因。
当然,美联储也不傻。几乎可以肯定,它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其它选择,但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它不能承认这一点。
    还有一个不这么明显的原因。如果美联储表现出无能为力,它的独立性(独立于美国政府和国会)就会受到威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奥地利式的做法,即主张让市场自己解决问题,政府不加干预。如果这个观点吸引更多人,“花钱者俱乐部”的央行可能就会被废除,各国的财政政策也会更负责任,但是,痛苦也会更多。
    就算这个方法长远来看最有效,政府也不希望看到它所带来的痛苦。美国政府也不想,特别是当11月的中期选举即将到来,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目前都在乎的是短期的生存问题。

作者为佩斯领导力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兰晓萌 编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