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尚在 玉树永存

作者:李家玉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30 19:53:12

摘要:《格萨尔》尚在 玉树永存

《格萨尔》尚在 玉树永存

文/李家玉

   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地震,让青海玉树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作为《格萨尔》的故乡,她那灿烂的文化也再次被人提及。
    藏语里,“玉树”意为“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为万山之宗,百川之祖。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玉树处于康藏文化的交会点上。有“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江、黄河出境东流”之说法。这里有文成公主庙——“沙加公主庙”;结古寺是九世班禅曲吉尼玛(1883—1937)圆寂之地;还是格萨尔王策马奔出的地方,当年的格萨尔王便是通过玉树赛马会一举夺冠,凭此登上部落首领宝座;而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也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英雄史诗《格萨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在藏族地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它是藏族人民伟大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根据藏史记载,公元7世纪以前,藏族社会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松赞干布结束了这种混乱的局面。史诗《格萨尔》的基本骨架,大约就是在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统一这一地区后,由当时的民间艺人根据实际生活和英雄传说的素材构筑而成的。《格萨尔》一经产生,就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它广泛、持久地流传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地区,甚至还流传到与藏族相邻的纳西族地区。藏族有一句谚语:“岭人口中人人都有一部《格萨尔》。”可见它在藏族人民中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这部史诗在公元13世纪之后,随着西藏归入元朝版图,逐渐流传到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蒙古族中和土族之中。公元1716年,这部史诗的一部分蒙文版本首次在北京用木刻版刊印问世。它的出版,进一步加快史诗的流传速度,扩大了史诗传播的范围。
    《格萨尔》的流传方式,除木刻本、手抄本等书面形式外,还有民间艺人演唱这种口耳相承的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往往因人、时、地的不同而有增、减、创、改的变异,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异文本和不同的版本。根据多年来国内陆续搜集到的书面和录音资料统计,《格萨尔》史诗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篇幅来看,已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比号称世界最长史诗——印度《摩诃婆罗多》还多了万余行。
    这部英雄史诗流传至今,越千年而不衰,主要依靠藏族的说唱艺人。藏族叫“仲垦”。他们对史诗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史诗的传播者、创造者,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家。
    《格萨尔》都是有说有唱的散文和诗歌结合体。诗体多于散文。诗句整齐,每句在7个字至8个字间,也有9字,不押韵。《格萨尔》中的唱词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先唱“阿拉拉毛阿拉,塔拉拉毛塔拉”两句衬词,然后再唱祈求神佛保佑,再就是自报姓名,以后即开始唱正文。到唱完一段时,又加上几句与衬词大体相同的结尾。这种格式,不仅易使全文延长,也便于说唱者回忆或构思新的唱词。
    这部史诗的结构,基本上可分成:缘起、降生、平妖、返天4部分。第1部分是说格萨尔在天国受命下界为民除害;第2部分是说格萨尔投生人间生活到15岁这一段时期的情况;第3部分是说格萨尔称王后的征战;第4部分是说格萨尔完成使命后返回天国。
    史诗一开始就叙述下界人间很不安宁,妖魔鬼怪到处横行,百姓痛苦不堪。这时,观世音菩萨看了不忍,就和白梵天王商量派一位天神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白梵天王有3个儿子。投生下界的事落到了最小的儿子顿珠尕尔保头上。他先变成一只鸟儿到下界去试探、寻觅将来准备投生的家庭和父母。当他母亲怀孕以后,因叔父晁通的挑拨,他父亲把他的母亲撵出家门,让其孤身一人过着凄苦的生活。格萨尔投生后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曾多次粉碎了叔父晁通加害他们母子的阴谋,靠捕猎野兽为食。他15岁时与珠茉结为夫妻,并凭借神力和智慧登位称王,叫格萨尔王,也叫世界雄狮宝珠制敌王。16岁即开始他的征战事业——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报仇雪耻、出兵讨伐的战争。征战的形式,有时大军对阵、互相厮杀,靠勇武取胜;有时则单身一人,乔装打扮,潜入敌营,靠智勇降敌。最后,格萨尔捣毁阴间地府,救出母亲,完成平妖服魔、为民除害的大业后返回天国。
    史诗的主题极其简单明了,这就是为民除害。构成这个主题的内容有爱护人民、反对侵略、主张统一和平、颂扬热爱集体、任贤与能、藏汉团结、惩处叛徒7个方面。
    这部史诗不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它的艺术成就也很大。《格萨尔》对人物的塑造,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书中有100多个人物,却并无雷同。他们在外形、经历、志趣、性格上都备具特色。在这些人物中,有庄重威武、机智果断而又满足眼前安逸的格萨尔;有聪明美丽、精明强干而又怕失宠的珠茉;有忠义双全、勇猛无比但又略缺心计的贾察协尕尔;有权欲熏心、里通外国而又巧舌求饶的晁通;有天真纯朴、大胆无畏而又缺少深谋远虑的昂琼……各种性格因素相互映衬,组成一幅光怪陆离的画面。人物性格又往往通过曲折的情节、独特的举止和个性化的语言而展示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因而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人物形象,如格萨尔、珠茉等还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
    《格萨尔》史诗中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不胜枚举。例如格萨尔年轻时遇见珠茉三姐妹过桥去挖蕨麻,他躺在桥上不让过。三姐妹一次又一次送吃的、穿的、戴的珍贵东西给他,他还是不放行。三姐妹涉水过河,越走水越深,一直淹到脖子,还是没能过去。最后,珠茉豁然明白,格萨尔不是贪图任何珍贵东西,而是……珠茉亲口以身相许,这才让她们过桥。这一段描述,妙趣横生,新奇而又别致。
    《格萨尔》语言生动,史诗运用了大量藏族传统的民歌、谚语和格言;经过长期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贴切地运用于不同人物、不同事件和不同环境,因此,它就成为一种表现力极强而又寓意深刻的活的语言。
    公元1776年以后,这部史诗的蒙、藏文版本通过不同渠道先后流传到了俄、德、法、英、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并用十几种不同文字翻译出版了这部史诗的部分或片断,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它不但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苑中的奇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